Wednesday 18 November 2009

地瓜稀飯

印象中還住在中正路上那幢大房子的時候,早上餐桌上很常出現地瓜稀飯這類粗食早點。也許那時候年紀還小,母親總是特別細心照料三餐。當然,也因家裡當時的經濟狀況較不穩定,比起後來父親自行創業那段初期的艱苦,母親也的確是多了些時間與心力張羅我們的飲食。搬離大房子後就一直住在現在住的這個房子。有時候早餐也會出現粥品,不過忙碌的母親都請日本電子鍋代勞,煮的也多是大骨熬成的營養稀飯,給還在發育的孩子很適合。


當課上的越長、越久,功課也多到寫不完,人生正式進入到睡也睡不飽、睡不夠的求學階段後,加上父母親忙於剛起步的事業,早餐桌上被取代的是附近連鎖早餐店販賣的漢堡與三明治。說也奇怪,那時候的我怎麼都吃不慣。同學間為之瘋狂的漢堡早餐,一早下樓準備吃飯的我,每每見到桌上擺著米黃色的漢堡餐盒,一陣倒胃感立即湧上,一整天的心情也立刻被打壞。三明治裡塗抹著油膩的人工美乃滋,鬆塌無味的土司麵包,乏善可陳的庖絲小黃瓜,一片泡油的煎火腿,夾著明顯熟過頭的水煮蛋半顆。早餐店固然便捷、經濟,但粗糙飲食的代價是整個上午直到午飯後都難以消化的油膩感。


高中的時候的早餐經驗又是另外一番境地。那時候正是台灣速食業者大力拓展早餐市場的時候,追求的人也會特地起早到速食餐廳外帶早餐送到教室門口。說實話,餐點也不過是美國版的美而美,一樣的油膩;一樣的難以消化,但因為有曖昧不明的甜蜜,豬肉滿福堡就是特別的香,奶油鬆餅的魅力也無法抵抗。


過些年再回去吃這些食物,或許是近鄉情卻吧?昔日的高檔美式早餐(以高中生來說),卻也無福消受。這也是開始轉戰咖啡館早餐的契機。


那時候美式咖啡店尚未引進台灣,日式連鎖咖啡也因此有了幾年稱霸市場的美好時光。不過琳琅滿目的日式花式咖啡當然不是還不識咖啡為何物,不懂如何品嚐的我所在意的,對於目標只放在輕鬆愉悅的輕音樂、有雜誌報紙可供閱讀,還有標榜現做並以瓷盤裝盛夾著生菜的總匯三明治的我而言,甜膩奶茶還是比咖啡更得我心。週末假日和女朋友一同上咖啡館吃早餐,滿足小女孩當年期待成熟魅力的幻想遠比炭燒咖啡的吸引力要夢幻許多。


在英國那幾年的生活,因為課程、也因為文化、因為旅行途中所見的風景,從早餐的內容到進行方式與節奏,都全然改觀了。英式的B&B提供的full English breakfast、歐陸餐桌上端出的起司拼盤與火腿冷盤,義大利各個轉角咖啡店一早就人聲鼎沸、expresso一杯接著一杯,就著包著油報紙的甜麵包大口大口的吃,巴黎隨處可見的麵包攤成列夾著生菜、起司與火腿的棍子麵包。當然,無論走在歐陸的哪一個角落,怎麼也躲不了,拒絕不了的是那咖啡香,咖啡鄉阿!


日式的早餐也有獨特的優雅之處,我喜歡細細品嚐女匠輕柔卻熟練的將一夜干放在火爐上烘烤的滋味,整桌擺滿手作卻不失雅緻的小巧食具,成年經驗累積才能煮出剛好溼度與硬度的晶瑩白飯、層次細膩的味磳豆腐湯,豐富清雅卻還品嚐的到溫泉旅社老闆的謙虛樸實的本性。


台灣一樣有著可以令人感動與欣喜知足的早點故事。府城府前路圓環的清早的羊肉湯,即便天光還未透亮卻讓懂得吃懂得自在生活的台南人甘願早起,圖得就是這碗羊肉清湯的清甜餘韻。彰化老家賣燒餅油條的退休老兵,在幾十年歷史的鋪子揉著燒餅、以大鍋煮的豆香濃郁乳白色漿液,也是離家之後最想念的早點之一。


今日清晨的宜蘭,在下了一夜的沒停的雨之後有了些許轉機。我起身給蕃薯削了皮、隨意跺成方塊,丟入小鍋煮到鬆透,放入昨晚留得一點白飯,不費一點力氣的將熟悉的早點複製在宜蘭的廚房。



2 comments:

  1. 剛剛吃完地瓜稀飯 從Echo那兒逛到你這兒 因為常看到你的留言 沒想到是來自同一家鄉的人 雖然身在國外 但是家鄉的美食 並不遠離 經常中午就是吃稀飯的

    ReplyDelete
  2. 歡迎光臨 christina,

    我也蹓躂到妳家去了,看到好多麵包很開心

    我真的很愛稀飯,一碗不起眼的粗食可以帶來很多溫暖跟回憶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