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December 2009

2009 阿莫的十大事件

今年的最後一天,一個人在濕冷冷的宜蘭家中喝著紅豆湯窩在小沙發上取暖,心情準備著晚上趕回中部陪陪爸媽。宜蘭的小房子還留著上星期聖誕派對的歡樂氣息,唯一少的是家裡的糧食見底,冰箱空了,菜籃也空,只有酒箱滿滿的。希望,明年也會是一個把酒作樂的一年。


從2007年開始在年底記錄一整年的10大事件。這個剛養成的習慣,後來有幾位朋友也一同加入分享,今年也希望各位網友一起來記錄一下2009。


之一旅行


2009. 菲律賓 宿霧
2009年的年初我和K偷了一點時間去了宿霧渡假。那是一段完美的假期,也是兩人交往來第一次的純渡假。少了旅行那份拼命多了許多愜意。在無需追趕景點、追趕時間下、少了精心的計畫也無須懊惱無法完成計畫中的每件事情。幾天的時間全都窩在渡假村裡,比在台北還要放鬆的睡到自然醒,緩慢的吃著早餐,走到海灘晒太陽、在洋傘下閱讀。中午陽光太大,回房間睡個午覺,下午到海灘浮淺看熱帶魚。頂級的享受很容易寵壞也養大胃口,往後年年的旅行都想來個純渡假之行。


2009. 紐約
和母親、妹妹一同到紐約旅行是繼高中之後母女三人的英國旅行後,第一次三個人一起旅行。相隔好多年的旅行,母親跟妹妹一樣難搞,不過這趟意義非凡的旅行相信也在我們三人中留下極深刻的回憶。下一次的旅程不知道往何處去,不過很希望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之二 派對


今年的party很少,上半年的頂樓烤肉趴、下半年的聖誕晚餐。
不間斷的是來家裡吃飯搭伙的朋友,還有好朋友瑪姬常常從台北來宜蘭跟我聚餐。
新的一年依舊歡迎朋友常來家裡吃飯、喝酒。


之三 宜蘭


很幸運的找到這麼可愛的小透天。我又開始自己做很多菜、自己上菜場買菜。和K一起發覺宜蘭的美,在田野間和植物生活。和K相互照顧,雖然他依然忙著工作,我則給自己很大的空間思考未來。宜蘭的生活和其他城市不同,但我知道我慢慢的在建立屬於阿莫的生活。


之四 新副業


新的副業預計在新的一年陸續開張。為了新的副業,已經開始計畫新的學習。這個感覺很棒、有一件事情可以期待、有些目標讓自己動起來,很有活力,不過同樣地要先低調進行,等事情成熟後,在大聲跟朋友分享。


之五 新工作


年底開始有新的工作機會,雖然現在還沒完全明朗,但為自己開心有新的方向可以努力。衷心希望一切順利,年後順利開工。


之六 新方向


搬來宜蘭之後,許多想法有了轉機與調整。工作也好、人生也好,突然有時間可以仔細地檢視自己,連blog都搬家,再度開始書寫。認識新的部落格的朋友,伸展觸角。年底前決定的幾件事情,持續地在新的一年發展、進行。


之七 健康


09年不但把自己的胃搞成潰瘍,小病痛也不間斷。所幸身邊的人都還健康,父母與爺爺奶奶平安。K的奶奶得了癌症,高中同學的癌症也不見好轉是最令人心痛的事情。我還是學不好面對病痛的無常要如何放下。新的一年,還是希望身邊的親友都健康。


之八 高速公路


半年的每個週末幾乎都在公路上度過。宜蘭、台北。宜蘭、台中。宜蘭、彰化。宜蘭、台南。我和K開著老爺車,東南西北的奔跑,為了就是多一點時間陪陪家人。這是甜蜜的負擔,不過油錢真的也很可觀。


之九 淹水


八八水災讓可愛的南台灣滿目瘡痍,夏天的風颱也讓我可愛的宜蘭房子淹了大水。驚訝與驚恐的程度到現在想起來都心有餘悸,希望明年夏天能平安。


之十 朋友


2009年英國的朋友幾乎回來了,參加了婚禮、看著他們結婚生子,然後有機會大家就聚在一起想念英國。
2009年和事務所的朋友更加緊密,常常來家裡吃飯的那群羅漢腳(好民視的用法),個個都很貼心,不但把我準備的飯菜吃光光,還會邊吃邊稱讚,外加洗碗。
2009年認識很棒的網友,Echo和Christina,很佩服兩位朋友對生活完整的記錄分享與令人嚮往的人生經歷。
2009年感謝認識很久的密友至交,經常來宜蘭陪伴我。


以上是十大,但是還有一件事情要特別記錄。


我妹妹。


妹妹在八月去紐約唸書後,少了一個可以無時無刻說話的對象。我想家裡面的所有成員都對妹妹的留學有很多的改變。就像妹妹在手寫賀卡裡面說得,他的留學改變了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事情,但是親愛的妹妹,無須多解釋什麼,姊姊知道你一直都在,就像我一直都在你身邊。


happy new year, my friends and my loves。



Wednesday 30 December 2009

聖誕晚餐




在歐洲的那幾年,很習慣的接受西方聖誕節的過節傳統,K在11月會陪我去花市選一棵我們都滿意的聖誕樹,費好大一番力氣扛回家,把樹展開,把飾品一一掛上去,晚上看著燈泡一閃一滅,心裡就不自覺的開心。


樹搞定了,再來是決定菜單。英國人每到聖誕節倒數,各名廚、超市商家就處心積慮推出各種聖誕菜單,教你怎麼煮出最簡便、最豪華、最經濟的派對餐點。這時候英國人的瘋狂派對也開始進入倒數了,酒吧比平常擠了更多的人、餐廳永遠有來聚餐的人群。整個城市都在提醒人們,聖誕節了,還不快掏出銀子,撒錢過節。


我從來不喜歡在聖誕節上餐廳吃聖誕大餐,討厭沒有選擇彈性的制式套餐,但是我還是會期待跟朋友一起吃喝玩樂。於是,不上館子就只能自己下廚了。而阿莫下廚,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結束的,沒有來個整套的,哪能引起我動手的慾望。


今年的聖誕晚餐選在25號星期五晚上舉行,當天來了15位朋友一起享樂。有些沒有機會來宜蘭參加派對的朋友很想知道當天吃了什麼好東西,今天就來貼貼圖、公佈一下菜單,也祝福海內外的朋友們新年快樂。希望,未來的一年朋友們也有機會能來阿莫家作客。

更多的相片,請至這裡有更多相片










Tuesday 22 December 2009

冬至湯圓

我的外婆出生在大戶人家。八十年前的台灣,大戶人家的財產以山頭的數量來計。母親總是和我回憶,小時候的他跟著母親翻過好幾個山頭才能看到山腳下的宅院。宅院前有看不到盡頭的田地。身為女人與四個弟弟的大姊,外婆卻從沒享受過豐厚祖產的任何好處,年輕時跟著來家裡工作的長工私奔,和家裡脫離關係之後,人生即陷入無止盡的苦痛與辛勞。客家女人的勤儉、耿直與硬頸的個性在外婆的生命裡可得到最真實的應證。但是她也有許多溫柔的一面,雖然從話語中很少感受的到,但從從小吃的料理中就能感受身為母親、外婆的她,對她的親人有著許多的說不出口的愛。


客家鹹湯圓是從小到大冬至一定會吃的料理。閩南人的鹹湯圓放肉末,客家人先將香菇、三層肉、蘿蔔絲、蝦米一起炒過,放涼後捏入內餡。外婆的湯圓從浸泡糯米開始,前天會先洗米,泡水,然後將米磨成漿,用大石頭壓住去水,在放入攪拌機揉成柔軟的糯米團。小時候這些全都是手工製成,沒有一個製成是透過機器來完成,後來外婆年紀大了,幾次意外造成手斷了幾次,媽媽與阿姨與舅舅們添購了一台自動的磨米機與攪拌機,這些步驟才改用機器完成。


因為無業的狀態,也因為母親退休,今年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向外婆學學湯圓的技巧,於是相約到外婆家一起搓湯圓。起了大早在寒風中從彰化坐火車北上到竹南,小舅舅接我們到外婆家,準備就緒開始搓湯圓。


外婆的手腳俐落,雖然行動不方便但是動作依舊熟練。母親從小跟在外婆身邊卻沒有學到廚房的一點眉角,和我一樣搓起湯圓來一樣生疏。湯圓要搓得圓又大小一致還真是不容易。剛開始搓出來都是菱形,大小差異也大,比起印象中標準的圓滾滾的湯然,賣相真是不好。偷偷觀察外婆的手勢,又搓了幾個非常不完美的湯圓後,才漸漸抓到竅門。


我們先搓了煮甜湯用的小湯圓,紅的白的都有,冬至當天要拜拜用的。後來開始搓鹹湯圓。當日的午餐當然就是熱騰騰的現做鹹湯圓嚕。


親手做的手工味道跟店家賣的完全不一樣,糯米的軟度剛好,吃起來黏性夠又非常有彈性。那鍋湯,外婆用早上水煮雞肉的高湯配上親自炒的肉燥,香氣四溢,很難想像只需要這麼點食材就讓湯頭如此濃郁。這也是我特別喜愛客家菜餚,平凡的食材:一隻土雞、一棵冬瓜,一塊豬肉,卻能讓人完全投降。


明年來臨之前,和親人朋友一起吃個湯圓,相互取暖,彼此關懷吧!



Wednesday 16 December 2009

早安,花蓮--繃康肉圓

推門出了金湯達人立即就可感受到花蓮市區吹起陣陣微風,起初以為是不具威脅的涼風,沒想到吹了一陣還挺有寒意。趕忙上了車,車子離開熟悉的中山路後展開下一波的市區迷路之旅。我是一位方向感不好的人,不懂得怎麼分辨東南西北,不過卻非常會認路,大概是記性還可以,沿路的店家都能夠仔細的記住。不過,這樣的才藝只有在市區才能發揮所長,到了荒郊野外,可能也只能苦等救難隊來搭救。K總是細心耐心的教我如何辨別太陽與方位,成果至今還是一無所獲。


花蓮市區規劃挺有意思,有許多禁止左轉、或右轉、或單行的道路。通常這樣的道路計畫容易在大都市發現,小城市車流量相對較低,通常為了便民,只在幾處交通容易庸塞與流量較多的地方施行。也許是花蓮的觀光客真的太多,不這麼規劃,市區交通很容易癱瘓。撇除便民與疏導交通等因素,我個人倒是很單純的喜歡這種規劃。讓城市開車的時候提供不少行車樂趣,會因為部份限制而不得不換條路走,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美好邂逅。當然,如果遇到時間緊迫的時候,也免不了一邊開車一邊碎嘴一陣。


這一趟在花蓮市區迷路了多久我真的記不得了,只是把車還給K的時候,他訝異了問去了哪裡,油怎麼一轉眼就少了一格,害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實,車在中山路上周圍來回的繞,繞進了一台車身稍嫌勉強通行的小巷,轉了個彎鑽到了死巷,趕緊倒車出來,換條路走,不知怎麼地,居然又走回到中山路了。這樣來回的繞阿轉的,街景都深刻了,隔一天還能指揮K方向。不過前一天真是吃足了苦頭,又遇上好多單行道與禁止左右轉的標示,我又意氣用事地不願意走來時路,於是只能浪費油錢了。


這一轉不知自己怎麼就轉到了鐵軌下的涵洞,鑽過去居然發現這有趣的店家「繃康肉圓」。肉圓是彰化富有盛名的小吃中,最經典的傳統味,在台灣的小吃歷史裡面我想應該有其重要的地位。我喜歡彰化肉圓經過溫油炸後的粿皮Q彈的口感,包著香菇、調味後的肉角、豬絞肉與筍乾,配上獨門的甜醬料,我喜歡再搭配特製辣醬,香甜辣的口味,無論炙熱的西部炎夏正午或是冬季的陰冷傍晚,來上一份肉圓,是令人心滿意足的comfort food。


我曾在研究蒐集花蓮小吃美食地圖時讀過網路上分享花蓮肉圓的食記介紹,口味的描述當時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只是對著可愛的名字印象深刻。沒想到店家真的就在繃康旁邊,樸實的小店,沒有遊客排隊令人卻步的景象,幾位帶著安全帽的中年人圍在攤位附近,似乎打算外帶,於是記下路名,打算接到K之後就先來吃個點心。


當然,到真正接到K之前,還是免不了在花蓮市內繞了好大一圈才找到考場所在地。


繃康肉圓的油溫沒有彰化肉圓的高,不過粿皮依舊存有Q彈的口感,吃過南部蒸的肉圓的朋友多數都吃不慣油炸方式的肉圓,不過從小吃慣油炸肉圓的我,第一次吃台南蝦仁肉圓完全無法接受蒸得黏呼呼的白色肉圓。這樣的心情往後在歐洲生活也遇過幾次,不外乎全發在中國餐廳內。見著洋人無論上什麼菜全都吸哩呼嚕的將醬油往裡面倒,炒麵是黑的、炒飯是黑的、豆腐是黑的、肉也是黑的,還心滿意足的頻頻點頭稱好,一鍋好菜全給這醬油壞了味道。不過,來自台南的K倒是對彰化的炸得有點「恰恰」、微焦的口感情有獨鍾,不過他的父母可就是死忠的南部胃了,總覺得油炸過的肉圓油膩、少了那麼點細緻的優雅。


繃康肉圓最令我印相深刻的部份是肉圓內餡的調味清淡,少了彰化肉圓固定內餡的香菇,多了很多筍片,吃起來相當清爽。K點了碗豬血湯,豬血新鮮,配上酸菜與韭菜,在起風的花蓮下午,來上一碗湯、一顆肉圓,暖了身體也滿足了胃。


我特地拍了些當時的相片,還沒機會整理。帶這幾天整理完後,再貼上來與各位朋友分享了。

Monday 14 December 2009

早安,花蓮--璞石咖啡

考試第二天一早,我與K火速的吃完民宿準備的早點,匆匆從投宿的吉安往花蓮市火車站接一早從宜蘭搭乘電車來花蓮考試的同事。週日早晨出來活動的花蓮人不多,連傳統或連鎖的平價早餐店都懶洋洋的,我們沒有花太多時間就接到同事,轉眼就來到考場。待考生入考場後,我又繼續開著車完成今日的行程。


今日決定到網路、咖啡界、藝文圈裡享有名氣的璞石咖啡。座落在民禮路上的璞石咖啡,恰好就在抽水站旁。從早營業到晚上,除了簡餐咖啡,樓上經營民宿、也弄了一個替代空間。去了時候樓梯間的牆上貼著蔡明亮的<<臉>>,店內熱絡的氣氛,和我當初想像的多了許多歡樂。一個上午來用早餐的人非常多,店內的服務生非常忙碌,不過仍舊非常好心的幫我安排一個角落不受打擾的位置。我拿出筆電,喝著咖啡,開始在鍵盤上敲打這兩天在花蓮旅行的記錄。


我點的拿鐵安全過關,不過,這也是很難失敗的飲料了。倒是得稱讚一下奶泡打得極好,喝完昨日的黑咖啡,我還真的有點想念綿密香氣十足的奶泡。雖然不是我偏愛的豆子,但也喝的出來品質優良。我很訝異這樣一間咖啡館生意真的非常好。從早餐到午餐時段完全呈現客滿的情況,還有好多人進門詢問是否有空位,也有好多人都事先訂位才來的。我實在無法想像去咖啡館喝咖啡得要事先預定的習慣,不過這璞石咖啡已經不是那麼樸實的專注在咖啡杯內,簡餐館、小餐廳才是真正經營的方向吧。於是,送上來的是一張印刷的自助點菜單,上面明白註明簡餐、飲料的費用,點完餐後在自行去櫃台結帳。我稍微留意了菜單上的明細,沒有太複雜的食物,也沒有太多驚喜。不過看看鄰桌餐桌上的食物與用餐人的表情,看得出來量給的大方,食物的口味應該也有一定的水準。


中午過後我點了一杯薄荷茶,配了一塊自製巧克力蛋糕。兩者味道都沒有令人驚嘆的效果,卻也不會吃了一口立刻皺起眉頭。多數的時間我還是專注在自己的寫作,閱讀網路文章。又這樣過了好久,多久我其實不太有印象了,只知道自己終於累了,停頓一下才發現下午茶的時間到了。我抬起頭原來咖啡廳內也只剩不到1/3的客人。也許對店家不是很好,但這似乎才是咖啡廳應該有的人口密度。


繼續我還是在自己的小角落,偶爾抬起頭看看四周,偶爾起身走到外面的洗手間。樸石咖非把洗手間放在主建築體外,還有個小花園,也看得到往二樓空間的樓梯。我沒有往上爬,不知道樓上是否就是民宿。現在想起來有些後悔,一切也得等到下次拜訪花蓮才有機會解開這個謎團。


璞石咖啡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間咖啡館有沒有值得特別紀念的小片段。自己不是很欣賞沒有特別感動就胡亂謅出一篇介紹文這類空洞的報導性文章,也提醒自己要避免自言自語的寫作。樸石雖然有台北城咖啡館少有的一派悠閒,但也沒讓我有有深度的體會。不過在離開之前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或是也可以說是兩個,有了這麼可愛的小故事可以分享,不拿出來說嘴就枉費了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安排。


如我剛剛所說,午茶的咖啡館步調緩慢許多,氣氛也更加安靜。不過還是有客人上門,只是大門被推開的頻率次數較少,我也因此更能專心在自己的事情,並暗自感到愉悅。一切都非常美好,蛋糕很香、薄荷茶順口,直到,突然有個女孩扯開喉嚨大喊,讓我立刻從自己的世界裡跳開。只聽到一個黝黑長髮編著長辮的女孩,應該穿著身綠色的衣服,拉著一位帶著墨鏡留著超短髮,頭型很圓的男人的手,以高分貝的尖叫聲失控的大喊著:


蔡導演,蔡導演,你是蔡導演嗎?
天阿,天阿,我好喜歡你的作品,天阿!
你真的是蔡導演嗎?你是蔡明亮導演嗎?
天阿,阿!阿!阿!我可以和你合照嗎,蔡導演?
拜託拜託,我真的好喜歡你!天阿,真的是蔡導演。
天阿,我太幸運了,可以嗎?蔡導演!天阿,天阿!


的確,是大名鼎鼎的蔡明亮,我確認無誤後也無暇觀察蔡導演的反應,畢竟這綠衣黑長辮的女孩太搶戲了。


蔡明亮應該是被這高分貝激動、高亢的舉動感到尷尬,畢竟全咖啡館內的人都睜著眼睛看著他們,那一刻我保證連在戶外庭院盪鞦韆的小情侶都注意到有場戲在咖啡館內開拍了。蔡明亮急忙哄著這女孩說:


妳不要吵,妳不要吵,妳不要吵。然後不忘問他有沒有看他的電影。


沒想到這個問句又再度激發起綠衣女子激昂的情緒,正她又準備開始扯嗓大喊,蔡明亮連忙制止她:


妳不要吵,妳不要吵、不要吵。


這個事情在蔡明亮發現我人在角落以看好戲的眼神關注他們的發展時,對著我說:「這人真是熱情!」,而劃下句點。我記得我有回報一個淡淡、禮貌的微笑。


後來離開咖啡館前,突然來了一個有感地震,那時候蔡導演在我身後的桌子與咖啡館的人閒聊。地震和緩下來之後,咖啡館的人向蔡明亮說他很幸運,讓他碰到了地震。而我對璞石咖啡回憶的最後片段就是以這地震老梗作為完結。











Sunday 13 December 2009

早安,花蓮--金湯達人咖啡館

陪考的兩日一早,我和K在投宿的民宿用過早餐後,都早早出門赴考。K準時在九點之前走進考場,而我則開了車在市區閒晃。


星期六的早上,花蓮的遊客還未出動,我想當地人也都還在家裡享受週末的美好,絲毫不急著出門。驅車前往松園別館的路途雖然短暫,但我也放慢車速,享受難得的陽光。別館內的松樹依舊是記憶般的獨樹一格,漫步在其中,俯瞰花蓮市容、遠跳遠方的海,因為天氣出奇的好,視線也變得開闊。別館的遊客甚少,大家互不干擾的在別館內自在參觀。剛好碰到一個展覽,入門兜了一圈,不是我喜歡的展,遂又繞了出來。最後選擇繞別館漫步一圈,拍了幾張照片留念,又上車回到市區。


民宿老闆前晚投宿時十分熱情的招呼我們,並也關心今日的行程,見我們無心觀光也沒有時間,聽我表達想要找間咖啡館待著,沒有毫不猶豫的推薦金湯達人。不過,民宿老闆也是見過世面,不輕易透露出極端的喜好,只是輕描淡寫的說著這間咖啡不錯,沒有過多的壓力。於是乎,我就依尋著老闆貼心準備的地圖,憑著自己不是很可靠的方向感,找到了位在花蓮市中山路上的這間咖啡館。


推門入內就能聞到咖啡香,果真是令人期待的好味道。服務生勤快的送上一壺香草水、遞上menu,大致翻閱瀏覽一番,果真是間認真的咖啡館。單品咖啡的選擇不少,從莊園級的豆子、有機栽培、到公平交易、自家烘焙的,很意外在花蓮市能夠找到如此用心的咖啡館,果真是深藏不露。menu上頭細心的解說各個品種的差異與特色,也標明了酸度、苦度,讓不是很懂豆子的人,如我,面對如此專業的menu也無須戒慎恐懼。於是一杯喝完大半日都能口齒留香的黑咖啡,我獨自一人愉悅的在咖啡廳的小角落,計畫著今年年度聖誕晚餐的菜單。


這是間繁忙的咖啡館,上午有許多來用早餐的家庭。父親看著報紙,母親親切的招呼小孩吃飯。也有情侶相約而來,各自選了幾本雜誌不發一語的各自沈溺在文字、圖片的小世界。也有上了年紀的伴侶,可能爺爺不懂咖啡、可能奶奶不知貝果為何物,熱切的討論一陣,面對點餐的服務生免不了再次詢問,躊躇了許久,點了一份各自都摸不著頭緒的飲料、餐點,不過結局都能皆大歡喜。我在咖啡館內停留了好長一段時間,陽光正好的上午我推門而入,起風的午後,我縮著著短衣的上身回到車上。這中間沒有做什麼偉大的事情,改變不了世界卻意義重大。過去這幾個月的生活即便獨處的時間很長,心底卻始終一股不確定的漂泊感站了一席地,有時似乎抓到了些感觸,卻稍縱即逝,強求不來的領悟,如等待果陀般的漫無終局。沒想到一百塊買來的咖啡時光居然給我好久不見的安定,也許是咖啡因的功效,久違的軟力量如同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輕輕柔柔的在腦中敲擊著。


在台灣其實不難找到此種個性的咖啡館。各個城市中至少都有這麼一位堅持販賣自家烘焙豆子的咖啡狂人,達人的封號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對咖啡的堅持與熱愛。這類咖啡館也通常有著相似的調性。譬如入門一定可以預期見到顏色較深的傢具擺設,接近核桃木的紅,桌椅設計不那麼輕巧、當然談不上現代感或時尚,卻有一種難得的厚實安分。咖啡杯絕對不會使用全白且乾淨、俐落的簡潔款式,不是帶金邊的骨瓷就是爬滿花草的英式古典鄉村風。單品咖啡隨杯附上的奶油球就偎在咖啡杯旁,少了美式咖飛全脂奶泡的綿密,卻多了一股懷舊。


昨日K關心我是否喜歡老闆推薦的咖啡館,聽完我的評價之後,他轉而問我咖啡店的氣氛、裝潢。我想了想,這麼回答他。這類咖啡館的感覺就像中年留著小中山鬍的男人,通常身形較瘦,內斂不多話。安靜的方式和留著滿臉鬍渣率性的男孩不同,後者可能藉此佯裝一種憂鬱的時尚感,前者多是真的經歷過一段痛苦,帶著傷痕的一種憂鬱。不過我相信K聽完還是認為我不過是在滿足自己對年紀大的男性的幻想。


金湯達人咖啡的體驗我很滿意,咖啡館還有戶外庭院,不少家庭也選擇在陽光下用餐。這類複合式的咖啡館在花蓮很常見,也許單賣咖啡還是太過於天馬行空式的咖啡夢,兼賣餐點、兼做民宿也是無奈的現實考量。我沒有嚐過這邊的料理,不便發表感想,倒是其他來店內的客人多是用餐,反而很少單點咖啡享受的。


下次再回到花蓮的懷舊之旅,又這麼多了一個停留的點。







Saturday 12 December 2009

早安,花蓮--戴記扁食與海埔蚵仔煎

距離上一次到花蓮算算也將近一年的時間。去年冬天,我和K從中部老家一路往南,在台南停留一晚,盡興的吃喝懷念許久的小吃美食,帶著飽腹的滿足驅車往南橫走,上山、下山,一路往東,在台東知本老爺休息一夜,隔天再一路往北,目的地是宜蘭。一年過了,夏天幾個颱風重創南台灣,直至目前南橫依舊滿目瘡痍,要回復昔日的美景似乎是不太可能了,連最基本的通行都遙遙無期。想想滅村的災民、想想被迫遷村的存活者,想想那些依靠觀光生存的人民,想想自己在南橫美景前的深深感動,這些似近乎遠的回憶,唏噓傷感。


這一年我們各自忙於生活、工作,即便花蓮、宜蘭的距離比起台中已縮短了不少,但都苦無機會再次拜訪這個我們非常喜愛的東部城市。K因為年度的證照考試考場選擇有彈性,加上去年在花蓮考場應試的事務所同事大力推薦,於是年中報名的時候就盤算著要是能同行,我還能夠到花蓮散散心,似乎挺好。這麼單純的念頭就促成三天兩夜的花蓮悠閒、放鬆之旅。


就旅遊層面來說,花蓮可稱是十分討喜的一個城市。旅人從花蓮火車站躍下太魯閣號,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連綿雄偉的山脈狀闊的矗立眼前、霸氣的展延在視覺之中。更不用說許多熱門的國際觀光景點、傳統美食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拜訪的旅客絡繹不絕。花蓮特有且深厚的觀光文化資源實在是無可取代,就連藝術家蔡國強看了太魯閣的美景都能爆破出他心中留有對太魯閣景致的震撼。於是在市區驅車蹓躂之時,不時都可以在各個角落發現遊覽車的蹤影也無需驚訝、幾個網路上火紅的小吃名店需要長時間的排隊等候也得多些耐心。我其實對這些都不太在意,既然此次的旅行沒有特定的目的,一間咖啡館、一杯莊園級的咖啡、一張角落的桌椅,就能提供我半天的悠閒,我心滿意足又心懷感激。這就不得不小抱怨,宜蘭除了投靠美式連鎖咖啡店,很難找到一間合我脾氣的咖啡廳。花蓮就不同了,不止一間,還比比皆是,讓我出發之前猶豫許久,不知從何下下手。


移居宜蘭這幾個月來,老實說除了甘美、質樸的田野擄獲我心,宜蘭的飲食文化至今都覺得無福消受。喜愛勾芡汁的宜蘭經典傳統菜,如肉羹、西滷肉都是我的飲食習慣上較少接觸與偏好的做法。花蓮的小吃則較為注重食材原有的口感與終於原味,調味上與宜蘭菜相比也較為清淡,加上花蓮現在有許多農友致力於無毒農、漁業的經營與推動,很多轉型的休閒觀光農漁場栽養的產品品質好又安全,漸漸也成為花蓮旅行飲食方面的新趨勢。


星期五下午從宜蘭出發,一路走蘇花公路往南緩慢前進。倒不是為了要欣賞沿路風光,實際上蘇花公路也因為夏季風災的摧殘打得柔腸寸斷,雖然目前大部分都搶通,還是有好幾處的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中,途中幾處單線同行的路段加上週末流量較多的車流影響,走起來並不是十分順暢。好在,沿途的風景還是不著力氣的讓人心情愉悅,迂迴的路徑帶來些許的不適總有辦法被美景給妥善的安撫。


花蓮第一站還是回味了想念許久的戴記扁食。花蓮的扁食遠近馳名,全國各地都能看到高舉著花蓮液香扁食的招牌熱切招呼著,不過這些連鎖加盟的扁食館,當然沒有產地手作那份家傳的堅持細緻與溫柔。我偏愛這類桿的皮薄又大張的扁食而不那麼鍾情餡料多但皮小張的餛飩原因也就在於扁食之於我,是溫柔的食物。柔軟的麵皮在舌尖纏綿的滑動,在喉頭輕盈的彈跳,讓人回味無窮。餛飩與扁食雖然只是同義不同詞的稱法,一般來說做法的習慣上好像餛飩和皮的比例較為接近,視覺效果上則較為結實。扁食不同,像極了修長的女子輕甩著飄逸的袖口,甚是優雅。戴記的扁食像是清秀脫俗的女子。新鮮剛煮熟的扁食一上桌,白熱的蒸氣伴著湯頭的清香,撲鼻而來。白皙柔軟的扁食皮在清澈可見碗底的湯汁中靜靜的隨著湯勺的撥動緩緩的勾阿勾的,這般溫柔,誰又能抗拒的了?只要淺嚐一口就能吃出肉質的鮮美與比例拿捏的精準,三代傳承的手藝與堅持滿口都是感動與佩服。


花蓮的扁食店競爭與台北的牛肉麵大戰雷同,都是A級戰區,兵家必爭之地,出名的扁食店就不止三間。加上台灣島國的民情很常發生店家們爭奪正名的保衛拉鋸戰的局面,只要稍有名氣的小吃館幾乎都上演過「誰是正宗」的戲碼。旅客當然是霧裡看花,越看越花。正宗字號的,週末假日就大牌長龍;爭不到正宗字號的,吸引不了非得認主歸宗的旅客,就改口說宣稱最受當地人歡迎。我自己也曾經外帶另外一間也頗受大眾喜愛的扁食店,口味上也沒得挑替的。不過,小吃我在意的還是做食人那份堅持與傳遞給人的感動,戴記使用瓷碗、不使用免洗湯勺,這個部份就很對我的脾氣。店家間的恩恩怨怨,不過是茶餘飯後的八卦。為了多賺一點方便、使用免洗碗筷,貪圖快速的消費方式,那不就少了台灣小吃那份別緻的氣味。


戴記扁食是此行的第一站,兩人各自嗑完滿滿一整碗的扁食後,沿著中華路漫步往懷念中的楊子萱愛玉前進。位在自由路上的楊子萱緊臨著每逢假日必人滿為患的海埔蚵仔煎。恰巧週五的晚間遊客莫名的稀少,K提議不如就點一個分食,吃個應景。我從善如流,找了位子坐下,看著師父賣力的在大圓鍋上專心地煎著滿滿的粉煎。蚵仔煎是我從小就喜愛的小吃,來自彰化的我對蚵仔煎沒有太多憧憬,這個在西部很普遍的小吃,在彰化要找到新鮮、好吃的店家並非難事。不過在台北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西部產蚵,品種也多,有的精瘦味道濃郁,有的肥美碩大。只要粉的比例拿捏好,蚵仔新鮮,配上獨門甜醬料,就能夠吸引客人紛紛上門。頭次來花蓮時就聽yi提起海埔蚵仔煎的盛名,那次的行程安排不巧遇到海埔蚵仔煎公休,錯失品嚐的機會。久聞這瘋狂排隊人潮的美食盛名,這次難得的不用排隊等候,肚子還有點空間,我也好奇這海埔蚵仔煎的口味與西部的味道有何不同。


小老闆很熟練的招呼客人,繁忙之中以極有效率的問談、確認登記了每個客人點的份數。生意好果真也是需要一些管理的技巧,才有辦法應付龐大的訂單。負責煎的阿桑看來應該是小老闆的母親,同樣也是熟練的技巧,一定的韻律處理著高溫的鐵板。我覺得蚵仔煎一直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發明。這種軟中帶Q的口感單吃不僅食不知味,加上熟透的芡粉無色,火候沒掌握好,一不小心就焦了一片,不僅觸景傷情還壞了食慾。然而一旦配上蚵仔的濃郁,撒上幾片綠葉、最後淋上一瓢粉紅色的醬汁,稍早煎焦的部份反而增添了視覺上的顏色享受,又提供了另外一番口感。我甚至覺得蚵仔煎的食材要是全都分開來看,其實個個登不了廳堂。不是顏色無趣、就是味道不容易被接受,攪和在一起卻又頗具姿色,淺嚐之後就口齒留香,對了味就戒不了了。


海埔蚵仔煎的美味比起台北夜市裡頭的粉煎自是有一番工夫。不過值不值得花上近一小時的等待就見仁見智了。這味道不比我在彰化習慣吃的店差,但也沒有出乎意料驚喜的好。一個是毫無名氣的店家,一是被列為來花蓮不得不吃的推薦美食,這其中的道理就待個人領悟。


不過能在飯後品嚐到楊子萱手工檸檬愛玉,真是最純粹的幸福。







Thursday 10 December 2009

Bodegas Esmeralda Malambo Shiraz Malbec 2008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妹妹還在酒商工作之時,受她推薦第一次接觸阿根廷的Malbec。這種需要生長在炙熱陽光下的葡萄品種,比起Cabernet Sauvignon 更享受陽光的曝曬,因而也不難想像在熱情的阿根廷火紅豔陽下釀出的紅酒會是什麼味道了。


多數人喜愛Malbec應是鍾情於那股成熟李子果香(plum)與架構完整(robust)的單寧吧!我個人倒是覺得阿根廷的酒擺脫舊世界的繁文縟節,活潑率性卻又風情萬種的味覺享受最讓我驚艷。加上新世界的酒在台灣的價格似乎年年有攀升的趨勢,尤其是紐澳的紅白酒簡直高到不像話了。能夠在有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買到好酒一支,又能從中獲得甚至是千元以上酒都缺乏的品味樂趣,那已經不是超值的心態可以形容了。


這次在酒專老闆的推薦下,以不到300元的價格買了這支Shiraz混Malbec的餐酒。這位熱情好客的酒專女老闆,個頭嬌小,當日見面第一印象就能從她率性的休閒打扮、俐落的齊耳短髮以及微笑時黑色的膠框眼鏡後面瞇成一線的眼神中感到無比的親切,接觸後果真人也非常樂意的分享飲酒經驗與聆聽我們的需求。以我這非常入門級的酒鬼,連初階的層級都無法達到,要請人推薦酒有時候也因為自己有下的預算之下,台北許多知名進口酒商通鋪也只能入門逛逛、開個眼界。台北人喜愛喝莊園級的頂級酒是出了名的瘋狂,我倒也不會對此嗤之以鼻,如果今日我也有那個財力,誰不想過過小布爾喬亞式的上流生活。不過,在無業吃老本(頗薄的一本)的狀態下,走過服飾店可以壓抑入門採購的慾望,櫥窗內的人台與我眼神交流、揮手妖嬌的招呼我都能視而不見,但口腹之慾我可真的忍不下。菜場內的阿姨說今日的櫻桃番茄味道正好,說這土雞正新鮮、說這海鮮最肥美,我總是掂了掂蟹、拿起瓜果聞了聞,然後通通都扔進菜籃裡。買酒的時候心情也是這樣,面對琳琅滿目的酒標酒瓶,我總是有耐心一瓶瓶拿起來仔細閱讀,遇到陌生的酒就拍照回家上網找資料,看到評價不錯的酒都想買回來開瓶試試。


喝酒的人有此一說,價位高的酒,不易有驚喜感,不至於有太多失望,保守、安全。價位低的酒,很容易失敗、有差強人意的的表現就應該滿足,不過最能感受中樂透般的驚喜。


這番道理拿來說明昨晚開瓶的Bodegas Esmeralda Malambo Shiraz Malbec 2008非常貼切。酒專女老闆小葉說,給它充裕的時間,給它多點耐心,從開瓶到結束保證會有非常有趣的經驗。果真,這支混Shiraz的Malbec開瓶後撲鼻的濃郁成熟李子香會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喝上一口,不過這心急的代價是喝起來酒體非常緊閉,霸王硬上弓的勉強很令人挫敗。給它個十分鐘,不是搖動杯子加速醒的成效,再嚐一口有漸漸柔軟的和善。不過口味尚未完全展開,依舊是Malbec的特色主導,微弱的Shiraz可以隱約感覺到。由於相較Malbec我更喜歡Shiraz的味道,因而我還是很期待小葉說得,酒完全醒來後,即便放了三天都還非常好喝,而且滿滿都是Shiraz的口感喔!


不過這支酒被六人瓜分,哪能留到這麼多天,約莫一小時左右就輕鬆解決。我特地留了一點繼續放在杯中,整理完廚房、一番洗刷過後又是兩個小時,才非常不捨得的將最後一口喝掉。那最後一口真的感覺到醒酒後的美味,Shiraz的微辛辣、果香依舊豐富,更加圓潤的口感。雖說這支酒體稍嫌單薄,不是我一向偏愛的full bodied,但是以不到300元的價位來評分,我覺得也無須苛求。況且,光是能夠撐上三小時且還有越來越好的跡象,我個人是十分滿意。唯獨我很計較的開瓶酒精味依舊存在,雖然沒有太過濃烈,但也是讓人覺得不舒服。這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serve的溫度不對,難不成真得要買支溫度計嗎?


Bodegas Esmeralda Malambo Shiraz Malbec 2008
瓶身找不到酒精濃度標示
價位:經銷商價格不到300,在家樂福有看到賣超過350
個人評分:******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Sunday 6 December 2009

南歐氣泡酒:Cocchi Asti VS. Gazela Vinho Verde

阿莫有些要不得也改不了的個性。生平好大喜功,凡小事不做,事情也絕不做小。加上口沒遮攔、水性楊花,沒有憋不住的話,對人也沒有藏不住的喜惡。K的同事個個成熟內斂,遇到我這番婆,往往都自願性的不戰而敗,速速舉白旗投降。阿莫另一個致命缺點,見酒就鳳心大悅,眉開眼笑,而K的幾位同事深暗此道,果然是在社會上走跳多年,來家裡喫飯不忘帶瓶酒來討我歡喜。


上個開完票的週末晚上,K的同事一群五六人擠在溫馨的小客廳內,不聊政治,細細談著近來身邊的事件。國榮路一衖偶爾當民宿接待遠來拜訪的友人,多數時日則充當小酒館、小茶館,給不喝酒的朋友上茶,不喫茶的朋友上酒,小菜、小點隨意招待。當天開了兩支氣泡酒,都是K的同事貢獻的。這兩位朋友,也是阿莫餐桌的常客。某日問起我喜歡喝什麼酒,我一聽笑的花枝亂顫,不知分寸的說了紅的白的都好,香檳更是好。我說這同人說喜愛喝香檳,就跟上日本料理店嚷嚷著喜愛喫鮪魚肚是一樣的心態,失禮又不可取。好在,同事們宅心仁厚,不與我計較,下次來作客也都特地帶了氣泡酒給我。


當天開瓶的兩支氣泡酒,恰巧都來自南歐。一支是頗為常見的義大利Cocchi Asti,另外一支則是葡萄亞產的Gazela Vinho Verde。


先從Asti談起。Asti這個位於義大利西北方的小城市,以出產義大利式的甜氣泡酒(Spumante)聞名。另外一種較不甜的義大利氣泡酒也同樣廣為人知的則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Prosecco,產地則是以威尼斯為首府的Veneto區。A這個義大利法定產區(DOCG)的氣泡酒,由moscato【義大利種】(muscat【法國種】)這個葡萄品種釀出。moscato特色即是以香甜的口感與葡萄果香聞名,加上酒精濃度比起香檳相對的低,因而很受女性的喜愛。不過一直以來我都喜愛偏澀(dry)較不甜的紅白酒,天性甜美的Asti幾乎沒有在我的餐桌上出現。雖然久聞其名,也苦無嚐鮮機會。這次剛好K同事帶來,不然不知道何時才能和Asti結緣。


雖然是平價的氣泡酒卻沒有捨棄傳統氣泡酒以橡木塞瓶裝的方法深得我心。喝氣泡酒不正是滿心期待開瓶時橡木瓶塞緩緩彈出那聲歡愉悅耳嗎?少了清脆的開瓶,氣氛就少了那麼一點,那和喝碳酸飲料就沒什麼分別了。開瓶之後立即可以聞到甜美的葡萄味,氣味討喜,很難拒絕。顏色漂亮,金黃色帶著不斷往上冒得泡泡。喝了第一口,果真如預期中的甜、倒是酒味完全感覺不出來,有喝葡萄汽水的感覺。較接近手工感的葡萄汽水,不過和超市鋁罐裝的葡萄汽水還是有天壤之別。當然泡泡沒有香檳細緻也是意料之事,談不上餘韻,是一款我個人覺得不可能會被極度討厭的酒款,如果真不喜歡,也能當是高級碳酸葡萄汽水,一樣賓主盡歡、皆大歡喜。不過,當天冰在冰箱的時間不夠長,放在冰桶內也沒有乖乖擺上20分鐘,總覺得不夠冰涼,讓甜膩的味道都跑出來了。如果冰鎮的時間拿捏好,我想平時不嗜甜酒的我應該會更喜歡。


當晚第二支是葡萄牙的氣泡酒。我對葡萄牙的紅白酒沒有太多接觸,非常陌生,倒是波特酒很喜歡,這支氣泡酒相對Asti,讓我十分好奇。特地上網做了點功課,才知道原來Vinho Verde其有所指。葡萄牙文字面意義是綠色的葡萄酒,然而此酒取為Vinho Verde實為口感新鮮、酒齡年輕之意,倒不是用來形容酒色偏綠。實際上,酒體的顏色清澈,乍看之下的確看不出明顯的色澤。同樣的酒精濃度偏低,雖然較上一支Cocchi Asti高了2%,不過還算是身體很容易就能承擔的濃度。這支酒沒有Cocchi Asti那般甜,氣泡無論質量也更加薄弱,由於香味明顯不足,喝起來倒像是碳酸水。我認為這是因為類似的年輕酒其實裝瓶一年內是最佳飲用期,而這支2008年裝瓶的酒,應該也和薄酒萊新酒有著同樣的限制,無論香氣、口感我都覺得表現不佳。另外,在美國能夠以美金六塊錢的售價買下的平價酒款,在台灣量販店的價格印象中是三百多塊,相信大家能夠自行判斷是否值得購買。


Cocchi Asti Giulio Cocchi Spumanti s.r.l.
7%
價位:台灣costco代理,印象中三百出頭
個人評分:******


Gazela Vinho Verde 2008
9%
價位:家樂福有賣,印象中快四百塊
個人評分:*****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Thursday 3 December 2009

Jacob's Creek Merlot Vintage 2007

邀請K事務所的同事來家裡吃泰國菜,飯後大家在小客廳坐在地毯上打算喝茶聊天,相互取暖。今日的宜蘭氣溫又掉了一點,磨石子的地板縫內傳來絲絲寒意。原以為香辣的泰式口味可以暖和大家身體,沒想到酸辣的確開了胃口,大夥嗑了一大盤涼拌青木瓜絲沙拉(som tum/som tam)、綠咖哩雞肉、紅咖哩炒石蟹,炒高麗菜,還有一鍋酸辣海鮮湯。特地買來泰搭配今日晚餐的泰國香米也頗受好評,增加許多烹飪泰國料理的信心,多次習作之後也較能理解泰式料理的邏輯,不過習作過程還是有不少疑問。網路相傳、列舉的做法不勝枚舉、雖是大同但差異也不少,似乎找本食譜仔細鑽研較能理解。目前的口味嚐起來較接近泰式小吃店的家常味道,我發現連椰奶的品牌都會影響口味,要做出細緻的口感,看來還得下一番工夫。


不過今日不談料理,還是先來記錄今晚開的酒吧。


沒拿來佐餐的merlot其實也是一時興起開瓶請朋友同飲,另外準備brie搭配果香濃郁的merlot,當作飯後甜點,想想,還真有在歐洲吃飯的調調。這瓶jacob's creek 開瓶時不太順手,費了一點力氣,不知道為什麼瓶塞特別緊,用力還非常吃力。因為有過開瓶失利不當而將瓶口拉破的陰影,我記得當時開瓶時還真的有小緊張,深怕舊事重演。好在後來緩緩的還是能將軟木塞拉開。


開瓶後的香味十分好,非常討喜的梅子與黑梅味道,果香濃郁,不難想像是國人喜愛的酒。入口之後橡木桶的味道頗重,雖然單寧較圓潤,但個人覺得後段非常無力。印象中購買價格不到300元,以這樣的價位與味道,我認為還是很適合輕鬆的朋友聚會飲用。多人一起喝更好,加快開瓶後的飲用速度,可以讓人停留在這支酒的好印象,而不至於曝露其短。雖然剛開瓶撲鼻的成熟果香無異議的十分討好,卻也擋不了約莫不到半小時的光景就開始走味的窘境,另外還隱藏不了嗆出的沈重橡木桶味。雖然佐餐或單飲皆可,但這支merlot酒體較單薄,以我的飲食習慣可能有點強人所難。但是單飲搭配一點輕食,應該會廣受好評。


印象中來自澳洲的jacob's creek在英國各大超市、各小corner shops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以前在manchester唸書時,每次去hao家聚餐一定會經過的corner shop裡一定找的到這個品牌的紅白酒。在英國的價位低廉,印象中三鎊還是五鎊就能毫無負擔的輕鬆帶走,不過英國很多酒都是嚇人的便宜,我想多數歐洲國家皆是如此,折合台幣不到300元又表現好的酒比比皆是,況且當時英鎊匯率可是近幾年來的高點呢!不知不覺又感嘆起當年快樂喝酒的年代,果真是美好的時光總令人難忘阿!


目前在國內量販店、超商也非常容易取得,只是價錢差別頗大。除了merlot之外,這個澳洲大酒廠也推出多種酒款。上個星期我和朋友喝了chardonnay vintage 2008,一樣是討喜的水果香氣帶著木桶,一樣是無奈的後繼無力。


2007 Jacbo's Creek Merlot Vintage
13.5%
售價:量販店促銷價,印象中不到300元
個人評分:******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Wednesday 2 December 2009

居家行程

國榮路一衖在濃厚秋意的十一月底之際初次開張,首次接待住宿房客遠從溫暖的大肚山坡而來。一度認為被臨時通知要開會的久美子小姐會因故取消行程,卻意外地在週日的下午在msn上接到打算立即出發的訊息,非常開心。女主人懷著期待愉悅的心情立即投入招待茶點scone的製作,待scone烤完後,馬上張羅晚餐。

久美子小姐有表明,因為許久未和生人交談,此次行程以放鬆為主,且宜蘭行的目的就是來阿莫家。於是三天兩夜的行程,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待在家裡,不停的說話、喝茶、吃飯。從白天說到天黑,天黑說到天亮;從家裡說到菜場,菜場說到賣場。在廚房一起做飯聊天,到溫泉浴池一起洗澡聊天,好不暢快。

久美子小姐來訪的時間正好,無雨的宜蘭秋季雖已經可以感受到明顯寒意,溫泉正好可以洗來滿身暖活。週二送貴賓坐車的時候,心中也覺得可惜,又是一天適合洗溫泉的日子吶!殊不知久美子小姐回程的路上也想著相同的事情呢。


民宿初次開張,如有招待還請多多包涵。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再次和久美子小姐一同在市場挖寶,在溫泉池邊分享人生感慨。

Monday 23 November 2009

祕密基地

每個城市都有被世人喜愛、傳頌的迷人之處。然而城市之於奔波的旅人來說,美麗的故事與動人的風景還不足吸引旅人停下腳步,唯有那近似奇幻的魅力與那心頭為之一振的觸動才有辦法讓看遍世上如詩風景的旅人心服口服的暫停駐足。這股強烈的吸引力與魔幻的魅力來源很可能是受城市轉角之處的瀰漫著濃醇的咖啡香所牽動,也可能是市立博物館中藍廳(blue room)外靠窗邊從左數來第三張的長椅上,窗外可看將倚河而居的城市天際線盡收眼底,往廳裡看正好能夠遠望大師的雕塑裸體美人。是廣場上農夫市場散發出來的新鮮氣息嗎?還是城市公園裡的噴水池前與情人牽手深情擁抱之處呢?我相信一個城市能否停留在旅人的心裡必存有一個最鮮明且私人之因,這理由雖因人而異但卻個個精彩,或許就是這神祕之處提供旅人一種慰藉,讓旅人甘於停留,任由時間消磨。就像是小時候總是會在離家不遠之處建立自己的祕密基地,也許是一個雜亂的工地,也許是年久失修的公園設施,也許是市場內荒廢的閒置空間,一個母親與父親永遠無法理解的地點,一個你偷偷喜歡的女孩兒會嫌棄的髒亂地方,或是其他玩伴會擺起姿態,高聲高調的嘴臉說著:我媽媽說去那邊危險喔!只有換帖的玩伴會在上課中與你擠眉弄眼,下課後催促你在祕密基地會面。這個記錄童年時期純粹的快樂也簡單的悲傷地方,許多美好的兩對戰役後的光榮勝利,是連長大後都不一定願意和親密愛人分享的回憶。


來到紐約之前到抵達紐約之後幾日,我一直在等待我的紐約祕密基地的出現。出發前我總以為會是在中央公園的草莓園、下東城的活力熱鬧的巷弄之中,或是chelsea的濃厚藝術氣息。頭幾日在往上往下的地鐵線上來回奔波,從曼哈頓島到皇后區,無限制搭乘的地鐵票購買前總是精打細算,一定要用到值回票價。雙腳也是從第四大道一直踏到第八大道,從十街走到四十五街,好幾個blocks的走,真的非常踏實在體驗紐約人的步行生活,每天回家母女三人都相互按摩、輪番抬腿,隔日又是好漢一條,繼續拼了命的走。


頭幾天的走其實是很洩氣的,好房子尋覓不易,母親性子又急,加上短期承租的sublet品質令人無法恭維,也無法忍受,想早點搬走就得早點早到房子。偌大的紐約找起房子來還真是挺洩氣的,步伐走起來也更加沈重。忘了是第幾天房子從皇后區看到了下東城,最後鑽到了中國城。看了一個位在修車行樓上的小公寓,又陡又窄的樓梯走得母親是心驚膽跳,我從頂樓小公寓內的窗外往中庭看,其實還稱的上是個可愛溫馨的景致。離開中國城後也接近晚餐時間,不甘心一天又這麼過了,翻了旅遊書正好有間好萊塢電影裡時時出現的猶太料理餐廳就在附近。這附近可又是走了好幾個blocks,走得母親的臉都累垮了。我和妹妹擠在櫃台前,看了這麼多牛肉料理,選了兩種,買了一點飲料,結帳離開。說好到公園坐著,還是得繞回地鐵站,搭上列車往上城走。


我們停在布萊恩公園這站。我對布萊恩公園的唯一印象是電視頻道的名模選拔賽中的決戰場地,電視劇中的場景是搭了舞台的公園,公園的原本面貌我一點都不知道。出了地鐵站後,夜已悄悄覆蓋公園,銀白色的路燈也被點亮。然而這些不足以成就眼前的美麗。公園的四周被紐約一幢幢高聳的商業大樓、豪華住宅與圖書館給四面包圍著,帷幕大樓內的燈光、商家的燈、路上的燈花與車燈花一處處閃耀著,夜裡的布萊恩公園就像是顆切割完美的鑽石,散發著璀璨的光芒。而我們三人就像愛莉絲掉入奇幻的世界,找到一張空桌,打開先前買的猶太三明治,在閃閃的銀白色的城市星光中吃了我們在紐約最美麗的一餐。


布萊恩公園有現場演奏,夏日的夜晚還會播放電影。園方管理處非常親民的放了幾張桌球桌,不少人結伴組隊在旁激烈廝殺。有cafe有餐廳,可以想像陽光正好的白天一定有許多溜班的藍領階級,將性感的Jimmy Choo脫了放在一旁,或做或躺的享受秋日來臨前珍貴的陽光。後來的幾天我們總是會再度繞道布萊恩公園。有次下午經過,恰巧碰到求婚的男女,男孩半跪在草地上,女孩則落下喜悅的淚水,旁邊觀禮的親友也跟著感動,哭成一片,圍觀的觀眾也拍手較好。那時候我心裡想著,紐約因為這些時時在上演著的愛情故事,變得好美好真實。


那一晚不知道是猶太牛肉做的特別好,還是我們三人都餓得發慌也累得發軟,又或者是隱身在都市叢林的布萊恩公園的景色真的太過迷人,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慾,連日找房子不順的壓力也稍稍獲得紓解。離開時居然大家又能重拾笑容,信心滿滿地再度搭上上城的列車回到皇后區。


而離開後的我也明瞭,下一次的紐約之行,我早就計畫好在我的祕密基地消磨時間。



Sunday 22 November 2009

savory curry beef,起於Hugh Fearnley-Whittingstall






Hugh Fearnley-Whittingstall, 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英國廚師。他和其他享有盛名的英籍明星大廚,如最為國人熟知的Jamie Oliver, 轉戰美國電視台的火暴三星主廚Gordon Ramsey,或英國廚界最性感的Nigella Lawson皆不同,少了點商業包裝下的明星氣質與被塑造出的大師光環,渾身散發出的是那無法被掩飾的濃厚的英式鄉村的質樸、真誠與不能不被吸引著不拘小節的豪爽個性。這當然,也是因為他個人堅持在多數的歐洲廚師乃至美國、亞洲還在齊頭競爭fine dining或趕著分子廚藝的熱潮之時,Fernley-Whittingstall早就默默的專注於回歸飲食的本質--食材本身。也因此讀他的食譜、了解他的烹調的手法後,絕對不用擔心在廚房中需要為堆疊一層番茄、一層起司、一層牛肉、再一層薯泥這種七八層樓高、疊疊樂的擺盤,也毋需懊惱每翻開一頁食譜,就得面對自己的廚房永遠少了一個工具的窘境。食譜中沒有繁複的手法、少到幾乎讓人覺得是否刻意捨去複雜的程序,但我相信,如果Jamie Oliver的飲食運動是讓全英國人的孩童吃到更健康的營養午餐,那Fearnley-Whittingstall的飲食運動就是回歸到食物本質,讓人不僅吃更自然的原味、還要吃的少、但吃的好、吃的好但吃的品質好。


我可以想像Fearnley-Whittingstall如何和Gordon Ramsey或其他任何一位英籍廚師走著不同的廚藝之路。這位留著卷髮的英國廚師,帶著純正的南英國的腔調,出生於北倫敦的Hampstead。在西南部的Gloucestershire長大的他,先後在貴族學校Eton College與在牛津的St Peter's College完成學業。出乎意料的貴族學校訓練並沒有養成其「貴族姿態」。從他的烹飪節目上看著他隨性而為、不拘小節的鄉下廚房,卻樣樣都滿足我對英式廚房的期待與想像。看不到法式廚房拋光的瓢盆、金屬時尚的廚具與高科技的電子烤箱,只有似乎永遠都溫熱的大烤箱,幾只看的出年代的老鍋子。


Fearnley-Whittingstall曾經在倫敦十分著名River Café暫工作過,擔任廚房的sous-chef一職。之後成為自由專欄作家,也開始投入電視製作。這幾十年來陸續也發表諸多著作與電視節目,在1998年正式成立River Cottage。位在環境優美、物產豐饒的Dorset小鎮,Fearnley-Whittingstall與他的團隊致力於自然栽種、畜養,並且成立工作坊提供短期的烹飪課程、田園體驗與餐飲的課程,企圖讓更多的人了解食物的來源與了解來源的重要性。


我特別喜歡閱讀他的文字與食譜。他的文字優美流暢。不同於部份食譜只用心在食材數量多寡、做法描述與引人入勝的圖片,Fearnley-Whittingstall則說了很多關於食物的故事、關於他結交的朋友。他總是耐心的寫著某次他在農地的栽種經驗,或是真誠的感謝某位朋友慷慨傳授家傳食譜。這些故事很有感染力,就好像在阿嬤的廚房裡,阿嬤在旁邊溫柔地示範要如何搓揉麵團,一面說起他小時候也同樣看著他阿嬤親手做出這些樸實的家常菜餚。這些故事深刻真誠,詼諧有趣,讀起來令人雀躍與興奮。他的文字脈絡清楚,旁徵博引,研究透徹,在食譜書寫中展露難得的革新與創舉。也難怪這書真的不比我念西洋文學史的書輕呢!我也都戲稱這是我的cooking bible。


curry goat是來自Hugh的其中一則食譜。當初會被吸引也都是因為這奇怪的名字。我的疑問和Hugh一樣,我也相信和多數英語使用者一樣會覺得這文法錯了,curry goat為什麼不是goat curry。Hugh的書上沒有答案,他問了給食譜的加勒比海人也沒有答案,well,率性的加勒比海移民告訴Hugh從他們認識這道菜來,它就叫做curry goat。所以,curry goat it is。這道加勒比海的傳統料理最重要的是那中美洲的嗆辣椒引出來的辛辣感,不過在台灣好像不太容易找到這辣椒呢。


連想到curry goart是因為想念這咖哩的辛辣美味,加上事先需要把肉先醃過的做法雷同,就順勢起了這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不過我的savoy curry beef做法方便簡單,因為週末冰箱剩下的食材不多,無心上市場採買,前晚又開了一瓶shiraz,大家湊合在一起,就成了豪華版的咖哩。沾不上加勒比海的風味,唯一相似的是咖哩的辛辣。雖然無過之,但在冷冷的夜裡,多少能提供些溫暖,很適合昨夜下雨的週日晚餐。


食材:
1. 牛肉切塊(我使用牛排肉,savory的原因)
2. 洋蔥一顆,切塊
3. 蘑菇少許,切塊
4. 茄子一顆,切塊
5. 青花菜一顆
6. cumin powder,小茴香粉少許
7. 現磨胡椒少許
8. 紅酒一杯
9. S.B. 爪哇咖哩塊兩小塊


做法:
1. 先將牛肉切塊,與小茴香粉、胡椒混合後醃半小時。
2. 燒油鍋將洋蔥放入炒軟、炒黃。
3. 放入蘑菇一起炒香,放入少許胡椒,完成後撈起備用。
4. 放入牛肉大火煎至表面焦黃。
5. 將洋蔥蘑菇放回鍋內,拌炒後加入紅酒一杯。
6. 待酒精揮發後,放入水煮開,撈泡沫,轉小火,丟入茄子後蓋鍋。
7. 茄子煮軟後放入青花菜,蓋鍋。
8. 約一分鐘後,將咖哩塊放入,蓋鍋熄火約1分鐘。
9. 待咖哩塊融化後,攪拌,如果醬之不夠濃稠,在開火煮開。完成後即可上桌。


註:
1. 因為是清空冰箱,故只放了手邊有的材料。可依自己的喜愛偏好加以變化,做出個人獨特口味。
2. 咖哩融化後容易燒焦,再次開火煮開要時時攪拌,避免燒焦沾鍋。



Saturday 21 November 2009

Shaw and Smith Shiraz 2004

近來幾天一直有個很強烈的喝酒慾望,不知從何而來,猜想是陰冷的天氣使然。宜蘭的雨和低溫讓我想起幾趟在歐洲旅遊的回憶,乃至在倫敦生活的點滴。彼時倫敦的家離wine warehouse只有幾百公尺的距離,種類繁多,徒步買酒很是方便。加上店裡的人個個都和氣善良,常出借推車方便我將酒推回家去,倫敦的家中因此從來不曾缺過酒。夏天的啤酒是整箱整箱的存放在陰涼的地下室,紅白酒也是。彼時在歐洲買酒便宜,旅行的時候到產區也不忘找些當地的酒來解饞。南法的初夏旅行,Châteauneuf-du-Pape帶著南隆河的芬香的香草與辛辣感讓我一飲就為之著迷。聖誕節的義大利,一瓶tuscany的chianti也讓在寒冬的山城中漫步的我們帶著微醺的溫暖漫步回下榻的旅店。


這隻來自澳洲頂極酒莊的Shaw and Smith是去年買的酒。印象中是K盛大的30歲生日的派對和其他的酒一併購買的。當初在酒商的網頁上看到這隻酒的介紹,覺得瓶身簡潔高雅的設計很得我心,不過對澳洲的酒真是一竅不通,雖然其他舊世界的酒也沒更多的了解,但至少粗略的分辨產地、品種還能瞎混、矇混一番。澳洲酒的特色、風土陌生不說,實際飲用的經驗幾乎沒有,單單就憑網路上的介紹、推薦,加上本身是視覺系的,雖然有猶豫了一下,還是訂了這隻酒來試試。


因為個人飲酒的經驗十分粗淺,在酒瓶中能夠感受到的也非常入門,談不上什麼境界。利用個人的網誌記錄開瓶的經驗,只希望把飲酒記錄作為個人的一種學習。


昨日開瓶時發現瓶口有輕微發霉的情況,並有少許的酒溢出的緊急狀況,開瓶前亦非常擔心酒會因此而受損。開瓶後濃郁迷人的莓果香氣撲鼻而來,酒體呈現非常漂亮的暗紅色。仔細聞了一下,除了莓類香味十分引人入勝,伴隨著一股香甜的味道也激發想要飲用的慾望。入口後,黑莓的香甜果真十分可口優雅,橡木桶的味道不至於過重,最令人期待的是隨之而來的shiraz辛香的香料味,很有隆河酒的味道。雖然剛開瓶的香味與辛料味道表現都很突出,但醒了一陣之後,黑莓原先新鮮的味道會轉為濃郁、成熟,口感更趨於圓潤、優雅。這瓶優雅的shiraz搭配燒烤的牛肉與羊排都非常適合。




2004 Shaw and Smith Shiraz Adelaide Hills
14.0%
售價:1100元 (印象中購於去年的特惠活動,單支約850元,不確定小腦莫有沒有記錯)
個人評分:******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未成年者請勿飲酒




Thursday 19 November 2009

French Toast

法式吐司是童年時的早餐怪獸之一。我的母親雖然廚藝不精,(與我外婆與阿姨們相比較),確非常富有實驗精神。電視上、報紙上、雜誌上提供的食譜或相片,如果對了她的胃,不意外的近期內就會出現在我家的餐桌上。當然,全都是改良過的林媽媽版本。好不好吃不是重點,食物本身也很難留下深刻的記憶,大部分初登場後就會進行改編或面臨下檔的危機,小孩子們久了也習慣,學會看到新食物處變不驚,父親則總是會把所有的東西吃完,默默的將其他人盤中留下的掃完。


某一學期,班上同學流行起吃法式土司。我回想應該是青澀國中的青春少女時期,那個帶起風潮的是班上的大美人。長得很高、鼻子又挺,說話好聽,最酷的的部份是她留著一頭耳上的短髮。我的年代即便大都市都取消了髮禁,小城市的國中還是謹守著髮線的防線,多數的女孩總是留著青黃不接的齊耳妹妹頭,連額前的瀏海也不多不少的掛在眉上,白上衣、藍裙子;黑皮鞋、白襪子的,一個個像是複製出來的人模,幾乎看不出特別的氣質與個性。只有那女孩特別的不一樣,俐落的短髮帶著清爽、率性的微笑。隱隱約約的,在一個四五十人的女孩子堆中,不意外地成了大家討論、模仿的精神指標。那天她帶來一份家裡隔壁早餐店賣的法式土司,裝在白色紙袋的兩片裹著蛋汁煎出大理石般的咖啡色般的紋路,不時飄散出蛋蛋的奶油香,還有金黃色的晨光撒落在坐在窗戶邊吃早餐的短髮女孩肩上。


當下許多同學都暗自決定,隔天的早餐也應該要是法式土司,並順著各自想像那金黃色的晨光也會落在自己的肩上。


母親來接我的時候,我問起她知不知道什麼是法式土司?母親說知道阿,高中家政課的時候有學過,不過就是土司沾點蛋汁煎一煎就是法式土司了,很簡單阿。你要吃阿?我明天做給你吃。


不!我詫異的想,怎麼可能會是如此寒酸的做法,我心中頓時湧上許多疑問?!這跟煎蛋餅時打顆蛋翻面有什麼不同?連還是國中生的我都聽的出來,煎出蛋汁還會流動的荷包蛋都比法式土司的難度高了許多吧?那咖啡色如大理石般的紋路呢?那淡淡的奶油香呢?我的金黃色的晨光呢?霎時間,一切都變得黯淡了。我以為的高級法式餐點,說穿了不過就是這麼一片土司沾蛋汁。法國人真是令我太失望了。


後來,母親的確也端出來法式土司,我看了一眼,拿了叉子戳了幾下,軟趴趴的被淋溼的土司,毫無生氣的癱在盤子上,看起來真是遭透了。我勉強自己吃了一口,就說不吃了。母親大為光火,認為我在找碴。我則跟母親抱怨同學的法式土司看起來和你的不一樣。那時候的我對法國人真是失望,當然對那短髮的女孩也多了些不同的想法。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所不同,倒是從那次之後我再也沒吃過法式土司了。旅行的時候,飯店的早餐多數也會提供,從來都沒有想吃的慾望。去了法國後,我才知道法國人不吃法國土司,倒是點美式早餐會有法式土司的選擇。幾年前去美國,多數的早餐店菜單上總會有法式土司的蹤影,前陣子去了,法式土司還在,不過我還是喜歡bagel或是pancake的選擇。


自己會翻找食譜做這道早餐說穿了也是因為K的關係。如果能夠早起的日子,我都希望自己能夠勞動,藉以快速擺脫嗜睡的狀態,而做菜也一是鮮少能讓我快速清醒、專注的方式。首次實驗的食譜較為簡便,僅用了一顆蛋,一點糖和一點牛奶,打在一起,土司麵包兩面各沾一點,入鍋煎至大理石的紋路出現就完成了。吃的時候配了一點無花果果醬或是草莓果醬,我試吃了一口還真是不錯,讓我對法式土司稍微改觀。那次還煎了點培根,鹹甜兩種對比口味一起吃,各自消磨掉原本單吃培根有的鹹膩感,也讓法式土司的甜更加溫和。


今天實驗的版本我較為滿意,多加了點香料,捨棄了糖讓味道上更為豐富、優雅。也正好今日的宜蘭早晨終於停了雨,難得的還出了點陽光,做早餐的時候心情極好。


法式土司 french toast


食材
蛋汁:
1. 蛋兩顆(小)
2. 肉桂粉少許,我用肉桂棒現磨
3. 香草精一小匙
4. 薄片土司三片
5. 奶油少許


做法:
1. 將蛋與香料打散,備妥。
2. 鍋子加熱後,放入奶油,避免鍋子過熱以免奶油燒焦。
3. 奶油融化後將土司兩面沾滿蛋汁,放入鍋內。
4. 中火小心煎至蛋汁凝固呈現大理石紋路狀後,翻面續煎。
5. 完成後,放入盤中,可搭配果醬或培根食用,當然別忘了幫自己準備一壺大吉領迎接美好的早晨。


註:
天氣冷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吃帶有肉桂香的甜食。聞到肉桂的特殊香氣會覺得很溫暖,在這個時節也會有聖誕節即將到來的節慶氣氛。有些食譜會多加牛奶,我覺得蛋液已經很充足了,故捨棄牛奶。另外也有許多食譜會添加酒,看起來很像是飯後甜點的做法,改天可以晚餐後試試看,早上就吃有柑橘酒的法式土司好像太糜爛了一點。


另外要特別小心蛋、奶油、牛奶,都是很容易過熱燒焦的製品,處理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才不會讓法式土司變成焦糖版本喔。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09

地瓜稀飯

印象中還住在中正路上那幢大房子的時候,早上餐桌上很常出現地瓜稀飯這類粗食早點。也許那時候年紀還小,母親總是特別細心照料三餐。當然,也因家裡當時的經濟狀況較不穩定,比起後來父親自行創業那段初期的艱苦,母親也的確是多了些時間與心力張羅我們的飲食。搬離大房子後就一直住在現在住的這個房子。有時候早餐也會出現粥品,不過忙碌的母親都請日本電子鍋代勞,煮的也多是大骨熬成的營養稀飯,給還在發育的孩子很適合。


當課上的越長、越久,功課也多到寫不完,人生正式進入到睡也睡不飽、睡不夠的求學階段後,加上父母親忙於剛起步的事業,早餐桌上被取代的是附近連鎖早餐店販賣的漢堡與三明治。說也奇怪,那時候的我怎麼都吃不慣。同學間為之瘋狂的漢堡早餐,一早下樓準備吃飯的我,每每見到桌上擺著米黃色的漢堡餐盒,一陣倒胃感立即湧上,一整天的心情也立刻被打壞。三明治裡塗抹著油膩的人工美乃滋,鬆塌無味的土司麵包,乏善可陳的庖絲小黃瓜,一片泡油的煎火腿,夾著明顯熟過頭的水煮蛋半顆。早餐店固然便捷、經濟,但粗糙飲食的代價是整個上午直到午飯後都難以消化的油膩感。


高中的時候的早餐經驗又是另外一番境地。那時候正是台灣速食業者大力拓展早餐市場的時候,追求的人也會特地起早到速食餐廳外帶早餐送到教室門口。說實話,餐點也不過是美國版的美而美,一樣的油膩;一樣的難以消化,但因為有曖昧不明的甜蜜,豬肉滿福堡就是特別的香,奶油鬆餅的魅力也無法抵抗。


過些年再回去吃這些食物,或許是近鄉情卻吧?昔日的高檔美式早餐(以高中生來說),卻也無福消受。這也是開始轉戰咖啡館早餐的契機。


那時候美式咖啡店尚未引進台灣,日式連鎖咖啡也因此有了幾年稱霸市場的美好時光。不過琳琅滿目的日式花式咖啡當然不是還不識咖啡為何物,不懂如何品嚐的我所在意的,對於目標只放在輕鬆愉悅的輕音樂、有雜誌報紙可供閱讀,還有標榜現做並以瓷盤裝盛夾著生菜的總匯三明治的我而言,甜膩奶茶還是比咖啡更得我心。週末假日和女朋友一同上咖啡館吃早餐,滿足小女孩當年期待成熟魅力的幻想遠比炭燒咖啡的吸引力要夢幻許多。


在英國那幾年的生活,因為課程、也因為文化、因為旅行途中所見的風景,從早餐的內容到進行方式與節奏,都全然改觀了。英式的B&B提供的full English breakfast、歐陸餐桌上端出的起司拼盤與火腿冷盤,義大利各個轉角咖啡店一早就人聲鼎沸、expresso一杯接著一杯,就著包著油報紙的甜麵包大口大口的吃,巴黎隨處可見的麵包攤成列夾著生菜、起司與火腿的棍子麵包。當然,無論走在歐陸的哪一個角落,怎麼也躲不了,拒絕不了的是那咖啡香,咖啡鄉阿!


日式的早餐也有獨特的優雅之處,我喜歡細細品嚐女匠輕柔卻熟練的將一夜干放在火爐上烘烤的滋味,整桌擺滿手作卻不失雅緻的小巧食具,成年經驗累積才能煮出剛好溼度與硬度的晶瑩白飯、層次細膩的味磳豆腐湯,豐富清雅卻還品嚐的到溫泉旅社老闆的謙虛樸實的本性。


台灣一樣有著可以令人感動與欣喜知足的早點故事。府城府前路圓環的清早的羊肉湯,即便天光還未透亮卻讓懂得吃懂得自在生活的台南人甘願早起,圖得就是這碗羊肉清湯的清甜餘韻。彰化老家賣燒餅油條的退休老兵,在幾十年歷史的鋪子揉著燒餅、以大鍋煮的豆香濃郁乳白色漿液,也是離家之後最想念的早點之一。


今日清晨的宜蘭,在下了一夜的沒停的雨之後有了些許轉機。我起身給蕃薯削了皮、隨意跺成方塊,丟入小鍋煮到鬆透,放入昨晚留得一點白飯,不費一點力氣的將熟悉的早點複製在宜蘭的廚房。



Thursday 12 November 2009

早安,阿莫!

有起床氣的我在高中的時候學過這樣一句英文片語:


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真心的覺得再貼切也不過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為睡眠障礙所苦的我,鮮少覺得有睡飽、睡好的時候。
看了醫生,嘗試過安眠藥,睡前吃兩顆奇異果、喝牛奶、少量運動、喝紅酒,泡熱水澡等等偏方,幾乎都沒有什麼用。最後放棄了讓自己快速進入睡眠狀態的方法,改以修煉起床後能保持心情愉快為目標。


這可不簡單,但經過幾十年的失敗與挫折,現在已經能夠心情愉悅的說出:早安!還能微笑的吃起早餐,自覺是很大的進步。畢竟小時候的我真是非常討厭聽到早安這個問候,i meant, what's so good about it?


「早安,阿莫!」的靈感來自久美子的,「早安,小鹿」。因為目前處於失業狀態的我,早上到中午這段時間突然變得十分愜意。無須追趕打卡鐘的腳步,也免去排隊等候早餐、公車、紅綠燈,是阿,人生如果有一天都不需要等待紅綠燈,該有多好呢?最重要的是,咖啡也不需要排隊,熱紅茶也不需要排隊。我所需要的等待是煮一壺水的時間,與泡開一壺茶的3-5分鐘,輕輕的攪拌湯匙,讓金黃色的大吉嶺緩緩流入wedgewood杯中,將itunes打開,連上tivoli audio,Maria Callas會陪我一起迎接早晨。


「早安,阿莫!」今天分享19世紀最著名的兩幕詠嘆調之一,貝里尼的【諾馬】當中最著名的〔casta diva〕。在宜蘭溼冷的13號星期五,窗外整夜沒停的雨與灰濛濛透著昏光的天,覺得有了Callas,即使這樣的安排也很好。











Wednesday 11 November 2009

紐約下馬威

我和妹妹從小共享一個房間,同個空間長大的兩人,卻長出截然不同的個性與生活態度。妹妹本格隨性,不太容易被驚動,從不貪心也不強求,恰好是我的翻本。我總是容易緊張,像染上強迫症似的事事總是得預先計畫、安排好。剛烈的性子加上從不曉得客氣的脾氣,凡是都得按照我的意思來走。不然,不舒坦;不舒坦,不快活。


紐約之行起於妹妹要出國唸書,紐約大學的碩士申請之路可不簡單。家中的父親母親更是緊張,美洲大陸即便都沒踏過,一看到電視劇裡頭紐約的繁華多變;一想到新聞裡頭紐約的紛亂喧囂,收到入學通知書後就萬分緊張。父親愁的睡不好,天天吞藥嘆氣。母親慌的四處打聽,時時喊著某張太、李太交代必得張羅的事項云云。家中氣氛搞得妹妹像是出征至異次元的荒煙野蠻世界去了。家中兩老天天煩、天天念,吵的一向溫和的弟弟都發火說了:「這美國這麼大,哪有什麼事情搞不定的!瞎操心!」


一家子亂哄哄的卻也怎麼都打不亂妹妹的作息。他依舊安穩的讀著他的推理小說,悠閒的吃著近中午的早飯。關心一下收拾行李的進度,妹子頗愜意的口吻說:「哪有什麼好收拾的,時間到了,丟進去就好了,不是嗎?」


慢郎中的妹妹,最後是我這急驚風加控制狂的姊姊忍不住,開了皮箱開始打包。一件件的塞阿、擠的,在我引以為傲、萬無一失獨門打包術巧妙的運用之下,出發前一晚的很有效率的將所有的家當打包完畢。還意外的空出幾個位子,隔天出發前還趁空補了些貨。


不過,機場接送的小巴還沒開上高速公路,妹妹就發現有重要文件忘了帶了。尷尬的回程,還得煩勞五分鐘前才揮手道別的父親趕來開門。離別依依的情緒,被這段預期外的小喬段弄的啼笑皆非。


到紐約的住宿安排也由妹妹安排準備。考量住旅館的花費過於龐大,加上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妹妹在紐約找到未來兩年生活落腳之處,旅館的選擇相對之下較沒有彈性。前後盤算思考後,決定sublet台灣留學生的房間,一方面省錢、一方面提早或延後退房也較有彈性。紐約時興的sublet是由向原屋主承租的房客將自己的房屋再以短期承租的方式轉租給到紐約短期旅行的遊客。由於紐約的住宿費高昂,旺季的房價更是高不可攀,精算下來後,對於短期旅行的遊客的確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開銷。sublet的好處是可以用比旅館價格至少1/3的經濟方式承租一個房間。當然,品質就不能夠完全保證了。通常衛浴得和原房客共用、客廳也通常成為原房客暫時的棲身之處,如果運氣好,原房客回台灣,那隱私的考量就沒有太多問題,也能夠獨立享用的衛浴設備。


當然,並不是人人都運氣好。妹妹承租的sublet當初提供了房間的相片並敘述了屋況、位址與住宿的狀況。現在無法字字句句的精準的記下二房東的說法,不過,實際的狀況和在網路上的敘述有相當大的落差。這個有兩個房間位於地面樓層的小公寓,各自的原房客都將自己的房間承租出去,兩位原房客加上一隻米格魯擠在原本就雜亂不堪的客廳。兩個房間一間租給一對情侶,另外一間則租給我們母女三人。房間的擺設和照片上差不了多少,唯一不同的是整齊度的落差相當大。緊臨大馬路的小房間擺了一張過大的雙人大床,一張同樣巨大的書桌,加上原房客的家當,幾乎將整個空間塞滿。擠進我們母女三人,再加上幾只大皮箱,這個空間有戰火殘破般頹靡不安的氛圍,好似隨時都會再度爆發般的危機四伏。


不過在深夜12點後被接送的車輛放在這個臨20米的喧囂大馬路邊,看著眼前髒亂的街道,心裡早有幾分盤算。一入門聞到隱約的腐霉味,意外地還有一隻活力十足的米格魯來回奔跑、跳躍的迎接我們,說真的,那時候就算房間的門鎖沒有壞掉;就算幾個小時候冷氣不會機轟隆作響;就算淋浴的水管沒有嚴重阻塞到淋浴兼泡腳,我真的一點也沒有打算期待犧牲住宿可以換成血拼的額度。當下,我真想扛起二十公斤的行李箱,投奔旅館的自由大門。


對了,我有提到妹妹對貓狗嚴重過敏,媽媽害怕動物嗎?


而在check in(天知道為什麼我還這麼制式的用check in這個專業字眼)之前,我們在機場等待接送又是另一場災難。


sublet的房東當初很熱心的提供機場接送的服務。當然是要收費的,請記住,在紐約可沒有不用錢的好心事。原先我們計畫搭機場的接駁小巴,原則上1-4個人不等共乘,送到指定地點,分擔車費後一人約20美金左右。唯一的缺點是需要等候,原則上客運公司會安排目的地接近的人共乘,但也不是每次都這麼剛好,況且紐約何其大,等送到自己家門口真的不知道是幾點的事情了。我們考慮有媽媽隨行,算了算房東的接送費用也差不多,既然有車,確定行李載的下,可以直接到達應該沒有太多問題。


在紐約,千萬不要覺得萬事沒有問題,當一覺得沒有問題,問題就接踵而來。


一進入行李大廳,我就囑咐妹妹趕緊連絡接送的房東,和來接同行的朋友機的朋友借了電話連絡上房東,沒想到他給了另外一支電話說是朋友會來接。打了過去,是大陸的口音,心裡覺得不對勁,對方說立刻就到,約我們在門口等。這一等,等了近一個小時。剛到紐約的我們還沒有電話可用,朋友的朋友也早就離開了,妹妹拖著虛脫的身體在機場找遍投幣電話,我和快累昏的媽媽在低溫下苦等。一個小時候,這位大陸老兄姍姍來遲,胡扯了一番,催促我們上車。帶大家坐定,這老兄問坐在前座的我路該怎麼走好?我心裡一驚,想這老兄該不會不知道我們要去哪吧?我反問你不知道在哪嗎?他又立刻轉個口氣,嘻笑的說:「我老大跟我說了,是在阿斯脫ria是吧!」


老大,是我心中第一個疑惑,什麼時候大陸人管客人老大哩,我怎麼不知道。我只知道房東是個女孩,喊他老大不對勁吧!?接下來這老兄開始問了,走高速公路還是走環河路阿?是第一次來紐約阿?這邊要不要轉彎阿?


這老兄一路問了幾個問題我當然不知道答案,不過我都一一給了他答案。
「我不是第一次來紐約,給我走高速公路!」
當下我心裡是緊張的,尤其下了交流道走了一段沒有路燈也沒有民宅的黑暗路,我想著我們母女三人身懷巨款,這個地方看來臨時跳車,大聲喊叫也沒有人知道,包包內可有什麼東西能當武器。他馬的來到紐約第一天就要橫死街頭了嗎?!


於是能平安的到達破爛的sublet,我真心的感謝老天保佑。當下看到那房子、那隻狗,還有半夜被冷氣轟隆聲吵醒,我都還真心感謝老天庇佑。不然,以我火爆的個性,怎可能放過那可惡的房東。











Tuesday 10 November 2009

親愛的,紐約

踏上紐約的旅程之因始終沾染著無法瀟灑的複雜姿態。啟程也好,離別也罷,揮抹不去的感傷,從台灣帶到紐約。兜了一圈,即便攪和了一點欣喜、幾分期待,每日好幾萬步在曼哈頓島上南北行走的旅程,終究還是抵不過龐大的離別感傷。可歎之事,這一回總算見識了紐約的美好;可嘆之事,這一遭見識讓離別愈加依依不捨。


親愛的,紐約之大,該從何處談起?文化、建築、美食,還是那慾望的紐約客?親愛的,紐約之大,但從任何曼哈頓轉角處的小公園依然不減大蘋果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城市的絕妙品味。親愛的,紐約,怎能不愛?


二零零九年的八月盛夏,我和母親陪著即將成為紐約大學研究生的妹妹,扛著幾大箱的行李,搭了往紐約的直飛班機,展開兩個星期的忙碌旅程。妹妹一貫暈機,在寒酸簡陋的安克拉治入關大廳,慘白著臉,蹲在角落,向打了結的胃與腸投降。我的母親則不停的抱怨機上的飲食難以下嚥,機位窄小,飛行時間過長,等待入關時間過長,好似沒有這番抱怨,不值得暑假昂貴機票般的鉅細靡遺。連見我事先預定的水果餐,也心生不滿,不悅的問他為什麼得吃油膩機上便餐,而我卻獨享新鮮水果。


安克拉治的機場說蕭條、簡陋一點也不為過。機場的規模像是歐洲廉價飛機會停靠的小機場,落地窗外的景色是荒蕪一片,感覺不到一點安克拉治的氣息,不過我也說不清楚安克拉治應該要有什麼情調,不過唯一可確定的,機場販賣部掛著紅色斗大的中文字布條寫著販售的「此處有販售北極鹿肉香腸」,完全非我所想像。


在安克拉治等候入關的時間相當漫長,官員仔細的核對身份、查驗證件,加上蓋手指紋。恐怖攻擊事件在美國發生後,一向尊重人權以民主自居的大國,也搞起草木皆兵的戰爭遊戲。入關前後折騰了應該有一個小時之久,時差的關係,多數的人一入關就各自在簡陋的等候大廳(應該是小廳)東倒西歪的癱著,兩眼無神、全身無力,面如槁灰,還真像是國際難民。


上機後,又是跨越整個美洲大陸的長時間飛行。陽春的機上設施,重新再翻閱一次機上刊物,重複著的吞下飛機參與母親的再次抱怨,抵達紐約已是夜幕低垂。







Monday 5 October 2009

key point

颱風尚未登陸,豐沛的雨水在北台灣不間歇的澆灌。淹水的預期心理早在上次豪雨就深固,回老家過中秋之前特地將傢具穿上雨鞋,家當也搬到二樓,清了排水管、落水孔,所謂防颱的準備,實際的阻擋防禦效用有多高倒也不清楚,圖個心安罷了。

週日晚上回到宜蘭,市區早已淹起大水,滂沱大雨之中回到家裡,庭院也淹起了水,洗衣間也浸了水。好在,水退的快,雨勢稍微減弱,水就排出去了。幾處滲水,也只能等到天晴了,再好好打掃。

本以為颱風天家裡淹水已經夠悲涼的,沒想到老天真不打算放過我。淹水僅是風雨欲來前的警告。

在家斷糧一天後,餓得手腳發軟。好心人搭救來接我外出覓食,用完熱騰騰的飯菜後,情商朋友搭載一程,順便採買明天的糧食。朋友車還貼心地停在家門口,興高采烈的我趕著出門,抓起鑰匙,筐瑯一聲,鑰匙居然散落一地。仔細一看,原來鑰匙圈斷了,心裡想著該死,這可是大學同學送的鑰匙圈,珍藏很久了,無緣無故的斷掉,真是不好的預兆。出門前帶上門,連關了兩次都闔不上,更覺奇怪。沒想到滂沱大雨中回家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鑰匙圈斷了在急忙之中撿了家中的前門跟大門的鑰匙。沒想到,就這麼四選二的機會,就真讓我選錯鑰匙了。前門的鑰匙拿對了,捧著剛採買的乾糧和朋友說掰掰,關上門,拿出大門的鑰匙,SHIT,一看到鑰匙就傻住了!這不是老家的鑰匙嗎?從窗戶往內看,宜蘭家的鑰匙還安穩的躺在桌上,怎麼看都像在嘲笑我的愚笨與粗心。

傻住的我等回過神來,早已滿臉是淚。外頭風雨吹的庭院的花草東倒西歪,也打的我心煩意躁。鄰居個個緊閉門戶,我看著手機的通訊錄真的不知道要打給誰求救。第一次覺得連家都不敢打回去,害怕又讓爸爸媽媽擔心,就這樣恍惚的站在風雨中幾十分鐘後,好不容易找到了鎖匠,花了150元,總算進了門。

雙眼紅腫的我跟鎖匠一直道歉,颱風天的即便花錢請人來解決問題,都覺得不好意思。鎖匠離開前,好心的給我一張貼紙,上面有他的電話,他說下次再忘了帶鑰匙,就不怕找不到人幫忙。

希望沒有下次了。




Friday 2 October 2009

破綻

光輝的十月從一號我的生日開始一直到月底,都不知道可以吹熄多少蠟燭,吃多少蛋糕呢!身邊超多朋友的生日都剛好在十月,天秤座真喜歡跟天秤座當好朋友噎!這幾天大家都說以後一定要一起熱鬧的辦個十月慶生趴替。

來清算一下十月的壽星:

10.01   阿莫
10.03   阿莫弟弟
10. 9    事務所meg+mary
10.10   提歐多+阿莫堂哥
10.12   亞伯特
10.13   凱先生+事務所阿小
10.19   老p
10.20   阿莫爸爸

這還只是三分之一的名單,剛剛check一下facebook的生日名單,還有很多也是十月生日,真是嚇人。看來,不找個機會大家一起慶生,真的很可惜呢!

昨天的生日,真的要感謝非常多朋友的努力製造驚喜,雖然破綻重重,但誠意與心意最重要,誰叫我冰雪聰明(凱更正:是心機重),所以被我發現破綻真的不是因為你們計畫不周詳、技巧太差喔~

立刻來分享一下破綻重重的生日驚喜吧!

30號的晚上,我可愛的大學同學maggie非常不尋常的出現在msn上。她因為工作的關係其實不太常上線,大概一個月一次的機率。如果要她上線,與我聊天聊個半小時以上也很不尋常,因為這小姐也因為工作的關係都很早睡覺。事發的前一晚,maggie就這樣在我上線時就人已經在線上,而且當然也不尋常的與我聊了很久,更不尋常的事情是,她異常的關心宜蘭的天氣,不斷地在問我宜蘭有沒有下雨、天氣好不好。這時候,福爾摩莫已經發現異常了,不過,不動聲色。

事發當天,也就是一號早上,還在睡夢之中就接到maggie的電話。她在電話中說她請宅急便寄了東西要給我,對方說十分鐘後會到我家門口,要我先起床梳妝打扮一下。這時候雖然還沒睡醒的福爾摩莫已經聽出來maggie小姐的聲音不對勁,很明顯是在車上,才會有出現的迴音。不過依然不動聲色,起床梳洗,畫了妝還想了一下要穿什麼衣服,上了個網,在家悠閒的走動一下。過了十分鐘人還是沒有到,心裡還想說可能還要一陣子吧,那我先去門口把廣告信整理一下,沒想到,我開了沒,把廣告信從郵箱抽出來,轉個身,就看到maggie與小喬跟simon提著蛋糕往我家走來。大家眼睛一對上,三人立刻發出慘叫。

把蛋糕冰起來後,安撫一下有點沮喪的慶生團,我們就出發去慶生日的重點行程。當然,目的地他們一直不肯透露,只說要往海邊去。但一上車的我,立刻就被司機詢問蘇澳要怎麼走,讓我好緊張這一切都會是鬼打牆的行程。

好險我們很順利的到達目的地,朝陽步道。這是在南澳在往南靠近東澳的一個小山。沒錯,我28歲的生日在好友的安排下,是非常健康的行程--爬山。說實在的這山不高,但都是階梯,天氣又出奇的好,爬了200公尺幾乎是直線上升的階梯,我已經整臉慘白。途中受到多少白線斑蚊的攻擊與虎頭蜂的驚嚇就不多贅述,不過能從高點看到東海岸的美景,流汗與之後的鐵腿+腿不自覺的抖動,都是值得的。

爬完山之後,約莫下午三點,我很開心的問一下同學下個驚喜是什麼。沒想到大家面有難色的說接下來的行程不明,意思就是說沒有行程拉!在我也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們又去了南方澳跟蘇澳走走,然後準備回家晚餐。

晚餐和凱會合後一起去餐廳吃飯。大家爬山晒了點太陽其實都有點累了,不過大家都還是很有義氣的打起精神跟我說話,雖然我已經呵欠連連。吃晚餐時凱接了幾通電話,我習慣性的問是不是工作上的事情,他都含糊的帶過。這時候讓已經鬆懈的福爾摩莫立刻清醒過來,覺得事有悉竅,絕對有隱情。

晚餐結束感覺到去爬山的朋友都累了,走出餐廳門口,凱突然說要去宜蘭河走走,消化一下。我心裡當然是覺得不要,怕大家太累,還得趕回台北。不過沒想到這些人居然一個個都爽快答應,太豪爽的態度讓我立刻又覺得不對勁。一樣不動聲色,走到車上,上車離開。回家的路上,凱先生的手機平均每1.5分鐘就會響一次,這時候福爾摩莫已經懶得猜是怎麼一回事,連手機的來電顯示都刻意不去注意,畢竟大家的好意我也不好戳破。

後來我們還是直接回家。下車後,開大門時發現門沒有鎖,出門刻意會留得庭院燈也被關起來了,大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本以為會在進門時有人埋伏,還刻意小心的開門,沒想到大廳沒有人。走到客廳、廚房檢查一下,也沒有人,還覺得奇怪呢。後來忘了為什麼沒有繼續追究這件事情,就去開冰箱拿蛋糕。

冰箱一打開發現冰了超多酒的!愣了一下、認真的回想早上maggie來的時候好像沒有帶酒噎。難不成是凱買的?那是心中的疑問。這時候連蛋糕也忘了拿,就走出去問maggie有沒有帶酒來。不善說謊的maggie其實有支吾了一下,一直說還有神祕人會來幫我慶生。是神祕人帶的!

這時候有人的手機響了,響了好久都沒有接,我在酒這件事情的專注力又被轉移了。回頭繼續回到廚房拿蛋糕,然後回到大廳,準備要正式慶生。這個中間,我發現凱不斷的往二樓上上下下,心裡正納悶他在忙什麼。等蠟燭都差不多準備好,凱突然急忙從樓上快步走下來,外頭這時傳來一陣陌生的吵雜聲。我連忙問凱那是什麼聲音,凱這才尷尬的說:「那你要不要去樓上看一下。」

於是我就走上樓去,人還沒到二樓的大陽台,就從門內看到門外黑影幢幢,還有黃色、白色的火花與夙夙聲。走出去才知道事務所的人都埋伏在二樓。

不過,因為過於緊張,所以在我還沒出現之前,煙火就不小心點燃了。我在樓下聽到陌生的夙夙聲,就是煙火盡情放射的火藥聲。

而響了很久但沒有接的電話,則是來埋伏的慶生團的手機不小心遺忘在一樓大廳的桌上。

據說凱開車回來的時候,也早就看到陽台躲的人,還有人躲在房子後面的巷子,也被發現。

這就是阿莫超溫馨的28歲破綻重重的生日慶生報告!

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