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June 2006

EuroPride London 06











前幾天經過Soho的時候就看到Soho公園旁的告示牌預告著EuroPride Parade要封路的消息。

今天和Anita午餐後,果真就看到許多gay friends在路上開心慶祝。我個人十分喜歡gay朋友們,

總覺得他們熱情、有趣又善良。台灣的gay朋友比起國外的通常又比較含蓄一點,以前在Soho走走

總是會看到瘋狂的gay朋友在唱歌跳舞,不然逛精品的時候也會有品味獨特的gay朋友雙雙對對的在

挑選傢具、飾品之類的。自從英國通過同志結婚合法化後,總有一種在餐廳裡、戲院中、等公共

場合看到他們的機會大增。不過也有可能是搬到這區的關係,成雙成對的同志又更多了。







anyway,今天介紹這個EuroPride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大家正視same sex couples的存在。你/妳

可以自由選擇你/妳愛的,當然也要尊重別人的選擇。我們要鼓勵少數族群"come out"而不是用

法律、道德、宗教來迫害人的自由意志。很可惜阿,今天出門忘記帶相機拍拍相片,不過貼幾張

相片以表我的支持。印象中台灣也有類似的遊行活動,希望在台灣的朋友,可以多多出席、支持

一下嚕!







順便貼一下活動的宗旨,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官方網頁。http://www.pridelondon.org/





An estimated 250,000 people celebrated Pride in 2005. Next year we anticipate that this number will more than double as London celebrates EuroPride.



In the 35 years since Pride in London began the LGBT community has truly 'come out'. This year sees the introduction of Civil Partnerships for same sex couples and we have recently seen the end of other homophobic laws including Section 28. Pride is fully inclusive and now embraces our growing acceptance in the world of politics, business,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nd Pride is committed to tackling issues including bullying, discrimination and homophobic abuse.



Pride London is now in its third year as a registered charity. The organisation is run by volunteers with a paid Chief Executive. Our aim is to produce a highly professional Pride Festival and an annual Pride Day comprising a Parade through central London, a politically based Rally and free entertainment in central London. Our mission is also to raise awareness and funding for the LGBT community with the ultimate aim of opening a year round community drop-in centre.
















本文章所有相片皆來自PrideLodon的media centre中的image gallery。


































Wednesday 28 June 2006

dry out





大剌剌的明天就要正式邁入七月天。我多年的學生生涯也即將進入尾聲。

身邊的人又開始打包、訂回國的機票,大家開始互留連絡方式,相互擁抱

約定以後一定要保持連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學校每天都有喝不完的

drinking party,直覺自己都快被酒女了....然而就算離別的場合多麼歡樂

卻總也掩飾不住道別後各自感傷的情懷與不捨。





因為這幾天搬離舊家,更是忙上加忙。離開熟悉的南岸,那一天想想自己再也

不會每天每天過著河離開家,上學、逛街、看戲,突然間也捨不得那份獨特的

步調。然後沒幾分鐘,我坐在新家的地上,望著周邊好幾大箱的家當,深吸一口氣

又開始打掃、整理。





我說,妳還是忍受不住沒有改變的生活阿!



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不能停下,“我說,妳得不斷的舞著阿!“









那份恐懼dry out的壓迫像夜半輕襲夢境的鬼魅,似有若無般的游進意識裡常駐。

諷刺的,把自己往前推進的蠻力卻不正也是消磨精神、意志的最大兇手呢?









還好,我們可以不停的聆聽Rachmanino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Anita小姐幫我們搬家,我終於得到人生第一個可以坐著的梳妝台,感謝她大力幫我組裝。



*感謝這一陣子關心搬家的朋友們!謝謝大家的祝福拉~



*感謝凱先生幫我收拾這麼多殘局,真是辛苦你了!



*好,整理好家裡,blog要開始認真經營了,再不寫,可能直接封版比較快喔!哈哈~~~












Sunday 25 June 2006

寧願被尊敬,不要被喜愛





這是紐約市長朱力安說得。









晚上讀新聞的時候看到這兩篇有趣的報導,讀了之後還頗有感觸,

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一下。





在台灣陷入一股爆料的風潮的同時,的確是有不少媒體人打著捍衛真相的

旗幟大言不慚地合理並神聖的以正義民主作為最高原則來掩蓋背後醜陋的

商業目的。這這篇名為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實為一則分為上下

集的報導,中央社記者所寫下的幾個非常值得深思的思考層面與看法。

希望大家有耐心閱讀完。







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一)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六日電)







處於「爆料」風波最前線的台灣媒體,拿著「收視率」當擋箭牌,大言不慚表示要迎合閱聽大眾的需求。但媒體真的了解「閱聽大眾」的需求嗎?當今充斥媒體的爆料新聞當真是閱聽大眾的最愛?媒體要迎合、還是主導社會風氣?



東森電視執行副總馬詠睿表示,真理愈辯愈明,「爆料」是民主發展的必經過程。從前也有爆料文化,只是多半屬於市井小民控訴不公不義的遭遇;現在的被爆料對象層級拉高,才凸顯了爆料文化的嚴重。



馬詠睿說,東森對「爆料」事件一定「盡量」查證,請對方提出具體事證;東森並提供被爆料一方解釋的機會,以達到平衡報導的要求。



他認為,各界一味指責媒體不盡公平,因為爆料的消息如查證屬實,對社會影響相當巨大,例如,當年美國媒體報導水門事件,就被奉為新聞人的典範。但由於台灣與美國民主發展程度有落差,如果台灣的政府刻意要掩蓋事實,媒體並不容易查證。



馬詠睿強調,民意代表背負著政治責任,不可能隨意爆料,電視台更不會無的放矢。若非最近媒體持續報導「爆料」消息,許多事真相不會浮現檯面。如果爆料者公開舉行記者會爆料,電視台會同時報導被爆料者的反應以平衡;但若是爆料者不願公開,則電視台必須密切查證。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馬詠睿認為,如果台灣有良好的申訴管道,民眾就不必透過媒體爆料。因為民眾或政治人物不信任檢調單位,才會藉媒體爆料。



對於傳播學者認為媒體動輒報導爆料消息是社會亂源,馬詠睿認為是「唱高調」。他說,這是台灣民主發展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才有的現象,但他相信爆料是「促進台灣民主化早日實現」的一種手段。「如果不爆料,貪官污吏如何現身」?



才離職的三立新聞部執行副總吳戈卿則是道出了媒體人的無奈。



他說,許多爆料消息是臨時揭露,消息是否真實得在三、四小時才能查證清楚,而這三四小時就形成了「真空」。「其他電視台在這真空時段內播出相關新聞,你能不播嗎」?這時,新聞主管就面對了心理掙扎。



說穿了,這就是收視率在作祟。



吳戈卿表示,目前檢驗新聞是否有效的唯一方法就是「收視率」;且有一半的新聞主管坦承這是他們內心最大的掙扎。



不過,吳戈卿也說出了心底話,「收視率同時也是一種推託之辭」。因為,「大家都不敢嘗試不一樣的方式」。



以非凡電視台為例,他們堅持以只滿足少數的觀眾,加上背後老闆強力的支持,非凡走出了自己的路,成為媒體中的異數。



除了非凡,其他新聞台都是以大眾為主要收視群,而所謂的「大眾」平均年齡非高即低,電視台只有「屈服」。非凡能,其他電台不能,證明「非不能也,不為也」。



新聞人絕非冷血動物。幾家新聞台組織了自律委員會,相約如果有兩家以上媒體提出自律要求,並獲得其他同業的認可,便共同連署自律;事後如有必要,可提出連署書做為佐證,然而,在簽署連署書時,又得「面對報導的誘惑」,心裡又是一陣翻攪。



處於爆料暴風圈外的公視,也未必輕鬆。公視新聞部資深製作人馮賢賢,當初也是公視的催生者之一。連她都感覺力有未逮。



馮賢賢說,在民眾大加撻伐媒體之際、在大家探討要如何扭轉爆料歪風時,可曾有人想到可以透過公視發揮媒體的正面功能?體制設計上,公視是有這種功能,「但誰會想到公視」?



公視要在台灣特有的「政治」氛圍中,發揮它應有的「公共媒體」的功能並不容易。所以,公視只做些高品質的戲劇或藝術節目,儘管這些原本就是公視的角色之一,但有人認為,公視放棄了自身的角色,把自己做小了,只求不得罪任何一方,相當遺憾。



前美國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的魄力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政績有目共睹。他曾說,「寧願被尊敬,不要被喜愛。」



台灣的媒體,你選擇哪一項?













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二)



(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二十六日電)







政治人物在媒體的爆料不斷,學者建議,要避免成政治人物放話、爆料傳聲筒,媒體應一併播出政治人物過去說話、行事紀錄,在「政治人物爆料前,先讓媒體爆你的料」。為提升傳播內容素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將引進民間社會團體的力量,共同監督媒體,提升全民媒體素質。



隨著各種弊案的發展,台灣媒體爆料文化持續延燒,談話性節目、新聞報導,對於爆料內容的處理,不僅讓記者本身開始自省新聞,也讓社會對媒體「第四權」的公信力出現質疑。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林東泰指出,隨著傳播科技進步,長久以來對新聞倫理的要求開始受到挑戰,即時新聞的報導,媒體沒有足夠時間查證,要確實查證,即時性上就會輸給競爭對手,媒體面臨即時與查證的兩難。



台灣政治人物談話常出現「說話不算話」,立法委員的言論免責權,讓所有言論無限上綱,媒體想要避免成為政治人物放話、亂爆料的工具。在實務處理上,林東泰建議,當某人放話、爆料,或說出誰涉及貪污事件時,媒體可以找出放話者過去的相關紀錄,包括:過去是否也曾傳出貪瀆事件,過去曾經說過的話是否兌現。



林東泰認為,「任何人爆料前,讓媒體先報你的料」,這種方法除了可以讓爆料者有所警覺外,閱聽眾藉由媒體提供的相關紀錄,對於某些人的爆料,心中自然有一把尺可以衡量,媒體也可避免淪為被利用的工具或政治人物傳聲筒。



對於目前媒體爆料的狀況,各界紛紛要求NCC發揮媒體監督功效,NCC主委蘇永欽指出,台灣言論自由的成果備受肯定,NCC很珍惜這樣的成果,但不表示不在乎新聞報導的素質,只是在作法上必須很小心採取介入的手段,以免引發寒蟬效應。



對於改善當前媒體亂象,蘇永欽說,NCC扮演引進民間力量的催生者角色。他認為,公權力不是牧師或媒體的導師,未達到效果的呼籲,沒有多大意義,公權力一旦行使,就應該有其效果。



當社會大眾喜歡報料,媒體自然提供閱聽眾所喜愛的內容,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林東泰也指出,全民媒體水平的提升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NCC今年公佈的施政計畫中,對於傳播內容品質的提升,規劃引進社會民間團的力量,間接引導教育民眾,透過社會力量幫助NCC為媒體做內容管理,而非採公權力直接介入。



蘇永欽期盼透過這套機制提升媒體內容品質,但他也坦承,需要長期時間努力,希望台灣社會要有耐心。



不過,面對台灣這種奇特的傳播文化,以及收視率掛帥的前提下,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http://tw.news.yahoo.com/060626/43/3ady3.html



http://tw.news.yahoo.com/060626/43/3ady4.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幾個星期我為了某些不可避免的人與過往而困擾許久,幾度都覺得

自己的意志無法承受而異常消沈。即便和朋友們談起,也都無法全然的

幫自己找到一個立場、對某些關係定位。







就在今天閱讀到這兩篇報導,真的非常有感觸。太多太多的人,在某種程度上

何嘗不像是打著“伸張正義“口號的媒體人一般,以極權控制的手段以求達到片面的

真相釐清、乃至於得到全面的利益效益。之前的文章已經透露過,在這就不再多說







然而,就在筆者引用紐約市長朱力安的那一席話,豁然開朗。







的確,你們欲求被閱聽者喜愛。我只求得一點尊敬。










































Wednesday 21 June 2006

無緣的庫哈斯





倫敦的建築週有著一系列的活動,舉凡演講、展出、徒步倫敦等等都非常豐富。

要不是沒有這麼多時間,很多可以入內參觀建築物的活動都相當吸引人,我

之前興沖沖的訂了庫哈斯的演講票,還特地問了老猴賓一些有關庫哈斯的作品

跟背景,想說明天晚上要好好朝聖一下。這位大師,在大學時期接觸之後就一直

印象深刻,不過來歐洲之後好像都還沒有到這些景點遊走過。(咳咳,凱先生聽懂

我的暗示吧?!)





anyway,就在滿心期待明天的演講之時,剛剛接到主辦單位寄來的email,

庫哈斯有事不能來了,改請Lord Foster來演講。凱先生整個樂翻,我卻不知為何

相當失望阿~雖然跟庫哈斯也不熟,什麼OMA理論也一點都不熟,可是我還是想要

聽庫哈斯的演講。









庫哈斯看起來非常嚴肅,老猴賓說他從來不給簽名的,果然有大咖的古怪性格,這一次

無緣,就希望有機會可以去看看1998在Bordeaux, France的那棟超美的masion吧!






















世足賽





能夠在歐洲體驗世界盃感覺就像外國人在台灣看選舉一樣熱鬧有趣吧。

跟著同學、朋友吆喝上pub看轉撥,拿著啤酒對著大螢幕叫罵,真是過癮,

看世足賽也可以體會其中許多微妙的國家情節,這些在平時看起來都非常

平和的歐洲人,一上球場、一進pub可都是認國不認親,沒有先講明支持

哪個國家隊,很可能會性命不保。





這幾次上pub看球賽都是跟Vanessa一起去的,理所當然我也是一路支持

義大利,義大利的國歌都要快學起來了!許多球員的小名都記得非常清楚,

在pub工作的bartender可對我的義大利文刮目相看哩!當然也因為有

Vanessa還有Cristina的解說下,我現在對義大利球員的八卦也有相當程度

的了解,這兩個解說員非常盡責,雖然不太會評球技,不過八卦保證不會

漏掉,連帶義大利粗話也很盡心盡力的指導,發音跟氣勢都要到位,才會滿意。





Vanessa還有個朋友在國家代表隊踢球,今天看球賽的時候就不停的看到他在

球場上跑來跑去,感覺真奇怪。







就在大家看得非常認真的時候,Vanessa突然問我:Claire,why Taiwan is not playing?





我整個傻眼,完全不知道要接啥,立刻把問題丟給凱先生!

凱先生也是一臉不知道要說什麼.....







最近的確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學校的日本同學、韓國同學都有國家隊在踢球,

就我這個台灣同學每次都要被詢問:Is Taiwan playing this year? 或是 Why Taiwan

is not playing?







昨天有個老師直接問我,If China is playing, will Taiwan suppor China or the opposite team?







英國老師會這樣問其實是因為如果England is playing, Scotland will always support the other team.

有一個老師甚至還說,They probably celebrate England loses more than Scotland wins.

就像昨天英國對上瑞典,大多數的英格蘭人一定都認為蘇格蘭人在替瑞典加油!





不過,我對於這樣敏感的問題還真是不知道答案哩。

今天我又問了凱先生,他也覺得台灣人可能也不會支持中國大陸隊。

那我就問他,如果China對上Japan,那台灣人會支持誰呢?







不知道朋友們對於這個問題會有怎麼樣的答案跟見解呢?

歡迎發表!











的確非常困難,完全無法決定,不過目前世界排名一百好幾的台灣隊還是拜託加加油,

希望在我還有力氣在電視機前大吼大叫之前,可以唱唱台灣的國歌、跟我的義大利同學

講解台灣的粗話,然後手上拿著台啤賣力的為台灣加油阿!
























Tuesday 20 June 2006

我聽Alfred Brendel





上星期五到Barbican聽Alfred Brendel的演奏會。

這位出生於奧地利的鋼琴家出自於名門李斯特之後,

跟著李斯特的弟子Edwin Fischer學習鋼琴。Brendel

在1949年贏得Busoni音樂獎之後在國際上立刻大放光彩,

從此之後演唱會的邀約不斷,還有許多合約等著他。





回來之後找了幾篇樂評讀讀,通常都是簡單介紹他的

成就與作品,有一篇非常精簡的提到Brendel的手法缺乏

靈性,我不知道是不是與出自李斯特門後有關,不過撇開

那些好的或不好的評論,就當天的個人的感受其實非常強烈。





聽鋼琴演奏會的確會有打瞌睡的擔憂,至少在我坐的附近就有

好幾個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不停的與周公打交道。有時候會覺得

如果對演奏的作品沒有非常熟悉,花錢到現場聽演奏會好像有點

冒險。







不過當天晚上真的非常值得。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雖然我沒有

非常喜歡巴洛克式的音樂,對我來說過於華麗,不過我非常喜歡

Brendel那種有點精神分裂的詮釋。不知道為什麼在聽Schubert的

Sonata in G major, D894之時,有種快要落淚的感覺。







每位鋼琴師對同一個作品的詮釋方式都不同,就像不同得導演對

同一個劇本的詮釋也多有差異。漸漸的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太老實

保守的詮釋方式,不過在彈奏鋼琴的時候又怎麼能脫離form?形式

在某種程度上是鋼琴的基礎與本質。從Brendel的音樂中,卻聽到多

一點的俏皮、多一點漫不經意的輕鬆,像是他在最後一個音節結束後

聳聳肩膀撇著頭對著觀眾笑了一笑。











那天晚上不枉費我和凱先生衝進Barbican撿別人的退票。這真的是一場

非常難得的體驗。不過古典樂的世界實在太廣大,真的要好好研究還得花

上許多時間。







anyway,跟大家分享一下,有機會找Brendel的音樂來聽聽吧!


















Thursday 15 June 2006

倫敦好吃報--東海飲茶







在China Town有不少茶樓,不過很難得會去吃飲茶。多數在China Town用餐

都是去吃簡單的茶餐廳,點個叉燒飯或牛雜麵來懷念一下中國菜。吃簡單的飯麵

經濟實惠,在沒有點心半價的倫敦中國城,吃飲茶也變成一種奢侈享受。真懷念

以前在曼城,動不動就可以找到一桌人吃飲茶聊天。一頓吃喝下來也不過5-6鎊







從小就很喜歡飲茶,第一次飲茶是什麼時候都不記得了。不過許多小時候的回憶

總是週末父親會帶我們到台中的茶樓,一家人圍在桌邊在鬧哄哄的茶樓裡,聞著

現煎的蘿蔔糕的香味,喝著香片,看著推車阿姨走來走去。







高中的時候跟楚楚也是幾乎一個月就會到台中飲茶一次。好像印象中吃的都一樣

但是就是愛那個感覺。







一段時間後,台中那間茶樓因為營運不佳收起來,一度覺得那段美好又熟悉的回憶就這麼被切斷

非常可惜。不過,陸續又開了幾間新茶樓,也許口味更好,但總是彌補不了那段記憶。

認識不同的朋友,跟不同的人交往,家裡的人也都各自生活後,飲茶的機會雖然更加

頻繁卻顯得格外隆重。好像得特定約定才有辦法把人都聚起來一起去吃頓飯。以前週末那種

隨性又自然的用餐默契慢慢消失了。







台北某一陣子也出現很多茶樓,還有幾間標榜24小時無休,儼然成為一種新飲食文化運動。

不過我並不太愛那一套,新式茶樓把茶樓搞得時尚、搞得花俏,卻忘記茶樓的根本就是去

飲茶、品茶然後吃點心。於是茶好不好、點心好不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在英國吃的茶樓很多其實還蠻懶惰的,都是買現成的東西蒸蒸、炸炸就上桌。東海這間

茶樓的東西味道就好多了。也許沒有非常精緻,但是還蠻和我的口味。鮮蝦腸粉做的很好,

腸粉滾的漂亮、口感也非常順。玫瑰叉燒包也有一定的水準,到是以潛在台灣必點的灌湯包

還沒試過。灌湯包也算是飲茶中的經典了,許多師父做不出皮薄、汁多又滑嫩的口感。目前

吃過最好吃的灌湯包在長榮酒店的餐廳吃到,第一次嚐跟妹妹兩人點了一份,妞妞吃了整個

噴淚,不停的說好吃,灌湯包一定點現做,通常都要等個20分鐘才會上。沒有三兩工夫的師傅

可是做不出來了。







回歸正題。

今天帶著班上同學去東海飲茶。由於這些外國人沒聽過飲茶也沒試過,約一約就來個八個人

聲勢浩大,佔了一個大圓桌。外國同學很少會坐圓桌吃飯,凡妮莎小姐看到圓桌還興奮的

大叫,相當開心。







今天一起飲茶的有兩位義大利同學,一位西班牙同學,兩位日本同學跟兩位斯洛伐克同學。

除了日本同學有吃過飲茶外,其他都是沒聽過沒見過的dim sum virgin。







點菜實在非常傷腦筋,這些人可是很多東西都不太敢吃,不過由於之前有煮台灣菜辦桌

請她們來家裡吃飯,領教過她們的胃,這次點了一些安全菜,外加兩三個實驗性質高的

怪菜。







這一頓下來最受歡迎的是蝦餃、墨魚餅、腐皮捲跟小籠包甜點的部份則是蛋塔大獲全勝。

大家很厲害,我亂點的都很盡力的每一種都嘗試,連我點給自己喝的菊普也有人非常好奇

想要試試。還有同學也都非常認真的用筷子,只是不太會用筷子的我亂教大家一堆奇怪的

用法,現在想起來還真是蠻好笑的。哈哈哈...









拍了一點相片給大家瞧瞧,最後要推薦一下東海,週一週五都還有點心七折喔,在倫敦

的朋友可以去吃吃看拉~


































Wednesday 14 June 2006

讀詩





午夜從陽台邊吹進一陣涼風,突然間不知為何我想起那段

讀詩的日子。你還記得我們會在客廳的木桌邊吟詩嗎?你還記得

曾經在電話中,在遠方的你聆聽著我為你讀的那些詩嗎?





無所不在的回憶把原本紛亂的心思攪和的更泥濘,忍不住,

我回頭翻出了詩集,緩緩的順著詩的韻律平穩下自己的呼息。

你知道嗎?沒有抓住節奏,一首詩的韻味就會全然走調,當然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詮釋的方式,但怎麼說呢?節奏就是功力了。



今天我們來讀Seamus Heaney的詩好不好?就像你還在遠方一樣,

我們還是會圍在小桌邊,還是會在各自的電話邊,在不同的城市裡,

我們一起讀著詩。





Mossbawn: Two Poems in Dedication



by Seamus Heaney





I. Sunlight

There was a sunlit absence.

The helmeted pump in the yard

heated its iron,

water honeyed



in the slung bucket

and the sun stood

like a griddle cooling

against the wall



of each long afternoon.

So, her hands scuffled

over the bakeboard,

the reddening stove



sent its plaque of heat

against her where she stood

in a floury apron

by the window.



Now she dusts the board

with a goose's wing,

now sits, broad-lapped,

with whitened nails



and measling shins:

here is a space

again, the scone rising

to the tick of two clocks.



And here is love

like a tinsmith's scoop

sunk past its gleam

in the meal-bin.





2. The Seed Cutters



They seem hundreds of years away. Brueghel,

You'll know them if I can get them true.

They kneel under the hedge in a half-circle

Behind a windbreak wind is breaking through.

They are the seed cutters. The tuck and frill

Of leaf-sprout is on the seed potates

Buried under that straw. With time to kill,

They are taking their time. Each sharp knife goes

Lazily halving each root that falls apart

In the palm of the hand: a milky gleam,

And, at the centre, a dark watermark.

Oh, calendar customs! Under the broom

Yellowing over them, compose the frieze

With all of us there, our anonymities.


























Mammoth





在人民網讀到這篇節錄自北京晚報的文章:



長毛象度過冰川時代





2.4萬年以前,最后一次冰川肆虐地球時,不少動物都因植物匱乏而絕種了,

但體格龐大的長毛象、野牛及馬卻逃過了冰川時代,加拿大科學家認為,

這主要是因為鼠尾草和禾本科干草為長毛象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使它們得以生息繁衍。研究人員調查長毛象的食物來源時,在加拿大育空地區

發現了大量鼠尾草和禾本科干草的化石。研究人員認為,與一些凍土地帶發現的

植被較為稀少不同,這些鼠尾草和禾本科干草足以養活大量的長毛象及其他哺乳動物。





印象中的長毛象就是在冰原歷險記裡頭的那隻Manfred。




Tuesday 13 June 2006

我看<<The 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是近年來賣的最好的小說,早在04年

班上同學就是一陣熱烈討論。眾多書迷盼阿盼,終於

等到06年電影上映。不過由於個人古怪的性格,討厭

一古腦被炒熱的風潮,就算書早讀完也不急著進戲院

跟著大家湊熱鬧。





終於等到一個機會,由於這幾天心情欠佳,凱先生為了

稍稍安慰我沈重的情緒,請我看了場電影。





Ron Howard在美麗境界的表現非常驚人,當然羅素克洛

是好萊塢不可多得的好演員,即便他的火爆性格實在令人

無法恭維,不過演技真的沒話講。美麗境界Ron Howard

的確也挑戰成功改編真人真事說故事的困難度。然而達文西密碼

就不是這麼好解決。畢竟小說的故事張力、架構與內容都非常

完美,層層的故事相連在一起,的確非常引人入勝。對於一個大規模

的作品要拍成電影或以任何形式的方式再呈現都是極大的挑戰。





也難怪在坎城影展上達文西密碼被眾多影評批的幾乎一文不值。

意料中的,電影大幅刪去許多情節,電影看起來也沒有什麼高潮

起伏,不可否認藉由影像的表達,推理、分析的部份顯得直接又

容易理解,不過總覺得少了那份讀者介入的想像與參與空間。

少了個人詮釋,那份讀者與文本之間的關連變得薄弱,實在可惜。









那來分享一下我個人最喜愛的片段好了。雖說女主角的法式英文讓沒有字幕

的我們聽的有點吃力(真是不知道該不該慶幸剛從巴黎回來有點習慣這種法腔英文)

不過在她跟席拉(中文應該是這樣翻吧?)逼問是否她殺死她的祖父,還有Tom Hanks

透露她的真實身世之時,轉用法文來表達她的情緒之時,實在是太精彩了。

我整個心頭真是為之一振阿!









Tom Hanks的表現可說是中規中矩,如同我之前所言,劇本刪了又減,

即便蘭登教授有許多可以發揮的部份也都被犧牲掉了,實在還蠻可惜的。

不過在選角方面,跟我當初讀小說的時候想的不太一樣,雖然有猜到警長一定

是找尚雷諾先生來演,我可也是一心期盼Sir Leigh Teabing(完全不知道中文翻啥)

會找好久不見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來演一下,不過Hopkins應該是太貴了。

倒是找Alfred Molina來演主教真是快讓我笑死,有看過濃情巧克力的人應該對他

不陌生,他演那個鎮長濃眉大眼的逗趣樣,讓我在看The Da Vinci Code時,好幾次

都忍不住想笑出來.....









還是極力推薦有興趣的朋友花點時間花點腦筋氣力找書來看,

電影給了娛樂成份的享受,不過要真想理解完整故事來龍去脈

還是不要太懶惰。












































Monday 12 June 2006

重返巴黎







預定英國時間晚上10點25分到Waterloo滑鐵盧車站的EuroStar,

在列車駛進隧道之前故障停留長達二十多分之久,一折騰回到家中

也要十一點半了。給母親撥了個電話報平安,順道閒聊家裡的大小事。

洗澡之前,再把旅行的雜物與房間稍稍整理一番。每次旅行總是大大的

消耗精神與力氣。





這一趟巴黎旅遊再度感受她的美麗,不過不知道是否在歐洲大城(倫敦)待上

一陣子了,又或許是巴黎對於我們並非全然的陌生,總覺得這次再進入這個城市,

有種熟悉的又懷念的感覺。這樣的心態與接近鄉愁的情懷對於旅行者似乎起了莫大

的反應,當我們行走在城市之中,即便我們依舊揹著遊客的包袱,紀念旅程的工具

--相機仍然不離手,停格在蒙馬特的笑容在半調子畫家的逗弄之下少了點侷促的靦腆

在聖心堂前的石階,我們卻手牽著手望著眼前的巴黎鬆了一口氣的開懷了笑。







離開巴黎後我問你:此行有什麼遺憾嗎?





你很認真的想了想,握著我的手說沒有。









接下來會非常忙碌,寫不完的作業、報告與考試,還得準備期末考。跟著一起來的

還有把屋子整理好,等著交屋給新房客,然後等著搬到新家,再費心思整理與佈置。

一切的一切都把自己塞的滿滿的,不過突然覺得這樣的狀況下似乎更能抓的住生活

的腳步。感謝這一陣子關心我們的朋友,我們會好好照顧對方的,還有積欠的旅遊

報導會慢慢補完,希望大家有事沒事多多光臨。




















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確





如果要用一個term來說明 黑人 這個人種,妳/你會用哪個字呢?







我發現我少了這個辭彙。







今天早上某個仲介帶了人來看房子,那時候我剛起床沒多久,

還懶懶得在床上上網讀新聞,聽到開門聲整個被嚇到。雖然

整個看房子的過程不到10分鐘,也許更短,卻讓我非常之火大。

不過這件事容我之後慢慢解釋,總而言之我打電話向管理辦公室

的人抱怨一陣,對方要求我形容一下這個仲介的長相,其實我非常

清楚這個人的外觀樣貌,甚至腦還裡還清楚的浮現他的面孔與他不

時拿出來擦拭汗水的白色毛巾。某種程度連他身上的味道都可以很

清楚的感受到(well, in a non-erotical sense)。







意外的,我怎麼也說不出black man這個term。這使我異常的焦慮

與沮喪,焦慮來自於居然沒有一個所謂政治正確的用法讓我可以很輕易

又自然的脫口而出,沮喪也因此油然而生。







當時覺得自己用black並不適當,想要用African British也不確定他的

種族,畢竟也有許多英國的黑人是從加勒比海那邊來的。他或許有可能

是拉丁美洲裔。在這個多文化的國家,很多時候別人看似簡單的問題

反而更難精確的回答。於是就整個停頓不知如何反應。







再加上從網路上閱讀到一些文章,讓我更加灰心與難過,最後忍不住

哭了起來。(真是個十足無用又窩囊的舉動與宣洩方式。)







這樣的拉扯實在非常辛苦,我們被訓練用一個中立的態度來面對、解釋

現象、狀況,如果把文本放大於生活之中,我們被教導要用政治正確的

立場與辭彙來解釋、閱讀並回應分析。然而,這個社會並非如此運作,

歧視的字彙、思想仍舊氾濫於人們的習慣用語之中,乃至思考邏輯與

價值判斷,一個小小平凡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我又還能期待些什麼?







有好幾次覺得應該把網誌關起來,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個世界太無秩序,

失控、無限制的話語就像戰場上射出的亂箭,除非自己不踏入戰區,又怎麼

能躲的掉?那些不斷以受害者口吻自居,恣意宣洩自己情緒與悲苦的人們,

以鹹溼、腥羶、悲情為手段來加害無聲的人,不也是種暴力嗎?無奈的是,

使用暴力的人們可以 正 當 的博取同情,被噤聲的角色就淪為瘋婦與賤人

之名。







我從不覺得自己絕對正確,我只是期待著、強迫自己在 閱 讀 所有的事件

能看到多一點角度,然後有一個立場、有一個態度並盡量的貼近客觀與中立。

把情緒劃出來、甚至捨棄掉。畢竟在沒有所謂對錯的世界裡,人必須要對自己負責。







我所需要的也只是一個價值觀的建立,我只是期待著在流淚過後我還可以相信

自己的無言以對是某種堅持,不論這樣的堅持是否全然符合political correctness,

但至少對自己負責。







即便這篇文章快要完成,也還無法全然平復晚餐後的情緒波盪。眼角還有一點

未乾的淚痕。我想到後來我們談到也許只有訴諸法律才能給予對方適時的警惕作用。

但那又如何?真是如此,對方就知曉自己刻意或無心的舉動早已造成傷害了嗎?

法律在這個時候保障的是什麼?為什麼我感覺不到正義的伸張,而是一種出口氣

間接報復的形式舉動?







也許有一天就不寫了,把自己關起來,把生活藏起來,然後就不需要被無謂的檢視

與批評還有更多莫須有的罪名。誤解與質疑我解釋不了,一連串過往的連結都顯得

牽強可笑,既然做不出強烈的反擊,我也只會流流眼淚,然後對人更加失望吧!





















--------------------------------------------------------------



回歸到看房子這件事,由於我個人對於個人隱私空間這件事情非常非常的龜毛與介意。

因此舉凡有不熟悉的人打電話給我、到我家裡來,進我房間等等沒有事先告知都會讓我

整個爆炸。更不用說隨便移動我的東西、侵犯到我的領域這回事。很多人覺得無所謂的

接近與進入,往往都會被我放大。



聽起來有點恐怖,不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可被碰觸之原則,我的大概就是



假使沒有告知就來的那種,一定會給你死。





於是今天這個仲介在我非常不爽的的情況下,不停的道歉。只能說他幸運沒當面遇到我

不然就不是一通電話三兩分鐘就可以擺平的結果。










Tuesday 6 June 2006

倫敦藝文活動預告





這幾天倫敦天氣好到不行,快要熱爆,今天走去上課整個Tower Bridge岸邊

見不到幾個觀光客,我想大家應該也都躲太陽去了,在pub喝酒吧!



說到倫敦熱爆,其實也不過24度,比起台灣動輒就是三十度以上的高溫,其實

是小巫見大巫,不過我已經非常習慣這種涼涼冷冷的氣候,只要天氣稍微一悶

熱起來,就整個受不了。





天氣好了,人們也開始活動拉,一連串的藝文活動也熱鬧展開。今天要跟大家

特別宣傳一下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生畢業展,作品非常令人期待,有興趣

的朋友可以去支持一下,還有就是onedotzero的動畫、影像展,也在展出中,

看來今年沒望去參觀,不過網頁介紹十分吸引人,所以就來報呼大家哉拉!





住倫敦就是要這麼有活力的去看展覽、看表演,享受多元化的文化刺激,

要來倫敦玩耍的朋友們,可別忘了多多研究留意展覽訊息喔~





以下是展覽訊息,請大家點選連結!






http://dams.rca.ac.uk/res/sites/Show2006/












http://www.onedotzero.com/home.php












































Sunday 4 June 2006

苦悶六月天





又是個煩悶的六月天,身邊的人不是忙著考試、寫論文,

就是搬家、遠行,一切都是在變動之中,面對茫茫的未來

很多人的心情都起伏不定。





這樣混亂的生活步調與乏亂之心最容易反射在夢裡,昨天又

夢到十分詭異卻極擬真情境,雖然不算個惡夢但終究是個

無法實現的超現實狀況。





決定鼓舞提振一下士氣,小週末就要去旅行拉(明明很早就偷偷

計畫好了,黑黑~~~)





anyway,最後決定來玩個小遊戲,請大家說說自己最想最渴望

是一個什麼樣職業的人,然後再說說覺得最無法想像自己會是

個從是什麼樣職業的人。(唔!看得懂呴?!)最後再講如果現

再可以做什麼職業就會很開心。



反正就是說說自己最想跟最不想從事的職業拉~

再加一個平凡的、簡單的職業拉。







為了鼓勵大家留言,(其實是想趁機衝衝乾枯版的人氣)凡留言的

朋友就可以得到下次旅行的明信片一張喔~



希望這個小獎品有吸引人~





哈....





快來說吧!







先說自己,



我想要當電影演員。劇場也不錯拉,不過拍電影可以走紅地毯加分!

而且我昨天夢到我去試鏡喔!哈哈導演還是李安,真是爽的勒!



覺得最沒辦法想像自己當總機小姐,因為太沒耐心了,一定會對

打電話要來轉分機的客戶破口大罵。





現在如果可以開一間小餐廳就會覺得很開心了。














































Saturday 3 June 2006

分手





感覺我們又再次分手,

只是這一次我對著有你的回憶說分手。





戀人分開了,剩下的只有回憶,

連回憶都如此不堪,我們還剩下什麼?





沒了愛,還有恨。





我想,沒有層次的怨恨的確最能解釋這一段質地粗糙的

眷戀。即便試圖在深夜裡用盡氣力的想念也只能可笑的

喚起連連的呵欠帶來濃濃睡意。你,好像在很久以前就

離開了,比我想像的還要快、還要無聲無息,還要毫無

痛癢。





終於這一次我們不用流淚,不須覺得惋惜,再也不承諾

未來與可能。沒有或許,沒有再看看,下一步,在沒有彼此

之後步伐更顯得輕盈。





終於我們跟回憶分手。






















Thursday 1 June 2006

我聽 鈴木雅明與<<巴赫B小調彌撒曲>>





Barbican儼然成為我最常出沒的藝文表演空間,這一陣子看得演出全

都擠在Barbican中心。星期二晚上我們再度來到Barbican,這次聽的

是有日本巴赫權威的鈴木雅明指揮,Bach Collegium Japan所帶來的

Bach Mass in B Minor的演奏會。





雖然很早就會開始聽古典樂,不過卻未曾認真的研究過,古典樂之於我

還停留在純欣賞玩票性質居高的生活調劑。像這次去聽演奏會也沒做功課,

在節目宣傳本上看到不錯的表演、訂到便宜的票,就這麼進了表演聽。感覺

整場大概就我們兩個門外漢吧,其他的人不是拿出筆記不斷的寫寫停停,

聚精會神一副被感召的感動樣,就是雙眼緊閉沈醉在其中而不可自拔的。

聽到落淚的也大有人在。整個聽裡就是環繞的這神聖莊嚴的氛圍。







當晚的表現真的非常精彩,不得不佩服大師鈴木先生與整個樂團的功力,

每拍的進場的完美精準度與流暢感,真的讓人稟著氣息跟著指揮的手一起

揮舞的感覺出現。在技巧上面真的覺得沒話說,實在是驚人的完美。

Absolutely beautiful!





至於詮釋的部份,我一直在想是否是因為日本人嚴謹的個性才能把巴赫的作品

詮釋的如此貼切。當然我聽的也不夠多,也許不夠格講太多,不過我相信好的

作品是大眾一起都能感受到,當晚的謝幕也是用力鼓掌許久,到底謝了起次我也

搞不清楚哩!





巴赫的B小調彌撒不像韓德爾的作品大量的出版、印刷或販賣,這個未完成的作品

雖然後世稱他為B小調彌撒,但巴赫本人卻未曾給他起過名字。B小調彌撒總共有五個

部份,27曲,每一個部份原先都是獨立的作品,巴赫本人也沒把他們歸結一起,在他

有生之年,巴赫也未能聽到完整的演出。(感覺非常可惜!)沒有人知道巴赫的

創作是出自於本身對音樂與宗教的熱愛與寄託或是獻給羅馬教廷的禮物,也有人說兩者

皆有可能。(該不會又要來一個像The Da Vinci Code一樣的劇情吧?)巴赫晚年對於

音樂的熱情與偉大的奉獻真的是不容質疑的。







最後還是要介紹一下這位日本大師鈴木先生,白花花的頭髮,一副很嚴肅的樣子,沒想到

可以把巴赫的作品詮釋的這麼不流俗套,真是不簡單,當然也沒想到鈴木先生居然如此瘦小

真是嚇死人,不知道是不是那幾位獨唱家太大隻,把鈴木先生整個壓小了,這樣的老人走在

路上一定會覺得很容易就扳倒,實在很難想像居然在指揮台上如此熱情。





有興趣多多研究日本巴赫合奏團的朋友,可以點選下列的連結。






http://www.bach.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