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5 June 2006

寧願被尊敬,不要被喜愛





這是紐約市長朱力安說得。









晚上讀新聞的時候看到這兩篇有趣的報導,讀了之後還頗有感觸,

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一下。





在台灣陷入一股爆料的風潮的同時,的確是有不少媒體人打著捍衛真相的

旗幟大言不慚地合理並神聖的以正義民主作為最高原則來掩蓋背後醜陋的

商業目的。這這篇名為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實為一則分為上下

集的報導,中央社記者所寫下的幾個非常值得深思的思考層面與看法。

希望大家有耐心閱讀完。







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一)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六日電)







處於「爆料」風波最前線的台灣媒體,拿著「收視率」當擋箭牌,大言不慚表示要迎合閱聽大眾的需求。但媒體真的了解「閱聽大眾」的需求嗎?當今充斥媒體的爆料新聞當真是閱聽大眾的最愛?媒體要迎合、還是主導社會風氣?



東森電視執行副總馬詠睿表示,真理愈辯愈明,「爆料」是民主發展的必經過程。從前也有爆料文化,只是多半屬於市井小民控訴不公不義的遭遇;現在的被爆料對象層級拉高,才凸顯了爆料文化的嚴重。



馬詠睿說,東森對「爆料」事件一定「盡量」查證,請對方提出具體事證;東森並提供被爆料一方解釋的機會,以達到平衡報導的要求。



他認為,各界一味指責媒體不盡公平,因為爆料的消息如查證屬實,對社會影響相當巨大,例如,當年美國媒體報導水門事件,就被奉為新聞人的典範。但由於台灣與美國民主發展程度有落差,如果台灣的政府刻意要掩蓋事實,媒體並不容易查證。



馬詠睿強調,民意代表背負著政治責任,不可能隨意爆料,電視台更不會無的放矢。若非最近媒體持續報導「爆料」消息,許多事真相不會浮現檯面。如果爆料者公開舉行記者會爆料,電視台會同時報導被爆料者的反應以平衡;但若是爆料者不願公開,則電視台必須密切查證。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馬詠睿認為,如果台灣有良好的申訴管道,民眾就不必透過媒體爆料。因為民眾或政治人物不信任檢調單位,才會藉媒體爆料。



對於傳播學者認為媒體動輒報導爆料消息是社會亂源,馬詠睿認為是「唱高調」。他說,這是台灣民主發展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才有的現象,但他相信爆料是「促進台灣民主化早日實現」的一種手段。「如果不爆料,貪官污吏如何現身」?



才離職的三立新聞部執行副總吳戈卿則是道出了媒體人的無奈。



他說,許多爆料消息是臨時揭露,消息是否真實得在三、四小時才能查證清楚,而這三四小時就形成了「真空」。「其他電視台在這真空時段內播出相關新聞,你能不播嗎」?這時,新聞主管就面對了心理掙扎。



說穿了,這就是收視率在作祟。



吳戈卿表示,目前檢驗新聞是否有效的唯一方法就是「收視率」;且有一半的新聞主管坦承這是他們內心最大的掙扎。



不過,吳戈卿也說出了心底話,「收視率同時也是一種推託之辭」。因為,「大家都不敢嘗試不一樣的方式」。



以非凡電視台為例,他們堅持以只滿足少數的觀眾,加上背後老闆強力的支持,非凡走出了自己的路,成為媒體中的異數。



除了非凡,其他新聞台都是以大眾為主要收視群,而所謂的「大眾」平均年齡非高即低,電視台只有「屈服」。非凡能,其他電台不能,證明「非不能也,不為也」。



新聞人絕非冷血動物。幾家新聞台組織了自律委員會,相約如果有兩家以上媒體提出自律要求,並獲得其他同業的認可,便共同連署自律;事後如有必要,可提出連署書做為佐證,然而,在簽署連署書時,又得「面對報導的誘惑」,心裡又是一陣翻攪。



處於爆料暴風圈外的公視,也未必輕鬆。公視新聞部資深製作人馮賢賢,當初也是公視的催生者之一。連她都感覺力有未逮。



馮賢賢說,在民眾大加撻伐媒體之際、在大家探討要如何扭轉爆料歪風時,可曾有人想到可以透過公視發揮媒體的正面功能?體制設計上,公視是有這種功能,「但誰會想到公視」?



公視要在台灣特有的「政治」氛圍中,發揮它應有的「公共媒體」的功能並不容易。所以,公視只做些高品質的戲劇或藝術節目,儘管這些原本就是公視的角色之一,但有人認為,公視放棄了自身的角色,把自己做小了,只求不得罪任何一方,相當遺憾。



前美國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的魄力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政績有目共睹。他曾說,「寧願被尊敬,不要被喜愛。」



台灣的媒體,你選擇哪一項?













爆料新聞下的真實迷思探討系列(二)



(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二十六日電)







政治人物在媒體的爆料不斷,學者建議,要避免成政治人物放話、爆料傳聲筒,媒體應一併播出政治人物過去說話、行事紀錄,在「政治人物爆料前,先讓媒體爆你的料」。為提升傳播內容素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將引進民間社會團體的力量,共同監督媒體,提升全民媒體素質。



隨著各種弊案的發展,台灣媒體爆料文化持續延燒,談話性節目、新聞報導,對於爆料內容的處理,不僅讓記者本身開始自省新聞,也讓社會對媒體「第四權」的公信力出現質疑。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林東泰指出,隨著傳播科技進步,長久以來對新聞倫理的要求開始受到挑戰,即時新聞的報導,媒體沒有足夠時間查證,要確實查證,即時性上就會輸給競爭對手,媒體面臨即時與查證的兩難。



台灣政治人物談話常出現「說話不算話」,立法委員的言論免責權,讓所有言論無限上綱,媒體想要避免成為政治人物放話、亂爆料的工具。在實務處理上,林東泰建議,當某人放話、爆料,或說出誰涉及貪污事件時,媒體可以找出放話者過去的相關紀錄,包括:過去是否也曾傳出貪瀆事件,過去曾經說過的話是否兌現。



林東泰認為,「任何人爆料前,讓媒體先報你的料」,這種方法除了可以讓爆料者有所警覺外,閱聽眾藉由媒體提供的相關紀錄,對於某些人的爆料,心中自然有一把尺可以衡量,媒體也可避免淪為被利用的工具或政治人物傳聲筒。



對於目前媒體爆料的狀況,各界紛紛要求NCC發揮媒體監督功效,NCC主委蘇永欽指出,台灣言論自由的成果備受肯定,NCC很珍惜這樣的成果,但不表示不在乎新聞報導的素質,只是在作法上必須很小心採取介入的手段,以免引發寒蟬效應。



對於改善當前媒體亂象,蘇永欽說,NCC扮演引進民間力量的催生者角色。他認為,公權力不是牧師或媒體的導師,未達到效果的呼籲,沒有多大意義,公權力一旦行使,就應該有其效果。



當社會大眾喜歡報料,媒體自然提供閱聽眾所喜愛的內容,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林東泰也指出,全民媒體水平的提升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NCC今年公佈的施政計畫中,對於傳播內容品質的提升,規劃引進社會民間團的力量,間接引導教育民眾,透過社會力量幫助NCC為媒體做內容管理,而非採公權力直接介入。



蘇永欽期盼透過這套機制提升媒體內容品質,但他也坦承,需要長期時間努力,希望台灣社會要有耐心。



不過,面對台灣這種奇特的傳播文化,以及收視率掛帥的前提下,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http://tw.news.yahoo.com/060626/43/3ady3.html



http://tw.news.yahoo.com/060626/43/3ady4.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幾個星期我為了某些不可避免的人與過往而困擾許久,幾度都覺得

自己的意志無法承受而異常消沈。即便和朋友們談起,也都無法全然的

幫自己找到一個立場、對某些關係定位。







就在今天閱讀到這兩篇報導,真的非常有感觸。太多太多的人,在某種程度上

何嘗不像是打著“伸張正義“口號的媒體人一般,以極權控制的手段以求達到片面的

真相釐清、乃至於得到全面的利益效益。之前的文章已經透露過,在這就不再多說







然而,就在筆者引用紐約市長朱力安的那一席話,豁然開朗。







的確,你們欲求被閱聽者喜愛。我只求得一點尊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