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想想,也許構圖都柏林這個城市的畫面就應該是在一個
有雨的灰濛天空下,紅色的磚牆邊低著頭快步疾走的男子,抑或
在喧鬧的酒館裡,老人手裡握著酒瓶,凝視鏡頭。
這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敞開心胸擁抱他人的國度,即便他們比起驕傲
的倫敦人是無可抗拒的和善。但他們終究是壓抑的、是掙扎的。或
者說是一種深沈的內斂。彷彿他們總是在觀察、在思考、在感受。
當然這有可能是我一廂情願的對都柏林人的浪漫投射,也許是因為
U2的音樂、James Joyce的文字,Samuel Beckett的世界,我似乎
在無可避免的狀況下還是挑脫不開大師的對自身的詮釋與觀感。真有
這麼幾次,走在都柏林的街頭,腦子裡聽到的是Bono的嗓音唱出
<
And its true we are immune
When fact is fiction and tv reality
And today the millions cry
We eat and drink while tomorrow they die
都柏林自然有她力求繁榮先進的訴求。一下飛機立刻可以感受這一個
城市乃至這個國家亟欲改變、轉型的強烈企圖心,不論是在媒體
宣傳上甚至機場內的文字平面宣傳,都柏林被塑造出一個新興科技園
區、資訊工業發達的新時代國際都會區。也許在這個資產主義盛行的
世界,國家政府把城市推向富裕豐饒之唯一之路。全球商業連鎖旅館
無不爭先爭相恐後進駐都柏林,國際公司也多在此設有分部。問起都柏林人
他們總會很驕傲的為城市的改變感到驕傲與自豪,相較於我們,似乎國家
的主體性非常薄弱。有時候我會想著,同樣有著尷尬不上不下的牽扯,台灣
人在為自身定位、理解分析本身的價值與優勢,好像就處理的很粗糙。
我相信台灣人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大環境不確定又混亂的局勢下犧牲受苦的
往往是單純又鄉愿的平民。一個教育體系沒辦法訓練、培養人民獨立思考的
能力,政府也無法保證一個穩定的生活,內憂外患的下場落得眾人被動式的
思考機制不停的被媒體、政治人物、演藝人員等等煽動、鼓舞、崩解、玩弄。
講了這麼多也只能無奈的嘆口氣,然後繼續生活,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
領導改變的人,而更需要的是一個信念,相信這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意義的,
而不是在奮戰過後,才驚覺一切又只是個鬧劇,你我只是臨時的演員。
講多了,還是看看相片吧~都柏林的遊記不知道讀得朋友可以感受多少,
但這不是一個像巴黎、羅馬般華麗的城市有著美麗的市容與精彩的建築、
迷人的風景,但是她有的是人。
都柏林人特有的憂鬱氣質與純真個性以及那份迫切跳脫的企求、想望,
混雜揉合堅定毅力的信念與無可置信的勇氣,那份看不透卻又深深吸引著
我,或許這就是我如此迷戀都柏林的原因吧!
財團寫的真好~~~
ReplyDelete旅途中的人
ReplyDelete的確是最生動有趣的畫面
也是最能反映出每個不同城市性格的地方
是阿,德朵,
ReplyDelete沒有這些有趣、可愛、怪異、討厭、瘋狂、...
的各式各樣的人,
旅行該怎麼繼續下去?